新疆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词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400字

网上有关“新疆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词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400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疆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词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400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新疆可可托海导游词

新疆可可托海导游词1

各位旅客:

大家好,欢临来到我们新疆的可可托海风景区。希望各位能在可可托海风景区度过美好、愉快的一天。

首先,由我来介绍一下可可托海风景区。

新疆可可托海风景区位于新疆东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由额尔齐斯大峡谷、可可苏里、伊雷木湖、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组成。以决谷河流、山石林地、矿产资源、寒极湖泊和地震断裂带为自然景观,融合地质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于一体,是自然观光、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科普考察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额尔齐斯大峡谷,是可可托海风景区的主景区。额尔齐斯问河从峡谷深处发源,沿河对峙连绵排列的花冈岩群峰,号称“一百单八峰”一山一景一世界。山峰中尤以相对高差三白百六十五米的阿米尔萨拉峰——神钟山令人叫绝,为阿勒泰山景之最。峡谷内原始森林茂密,溪沟纵横交错。浪漫浓情白桦林,花香弥谷水磨沟,神奇奥妙钟山韵。山、水、树、石、人遥相呼应,置身其中,犹如梦幻仙境。

好啦!等一下到达终点站的时候,记得拿上自己的东西再下车。

新疆可可托海导游词2

在中国的版图的西北角上,有一个被人称作鸡尾的地方,在最西北的山岭如海的边境地区,它以美丽和富饶享有着自己的名字,它就是新疆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可可托海,哈萨克语,意思是蓝色丛林。它距离富蕴县53公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之一,可可托海镇因此也被人称为额河源头第一镇。

可可托海以是它丰富的矿产宝藏闻名于世,而它的自然风光像一颗璀粲的明珠,镶嵌在阿尔泰的大山深处,为神秘的阿尔泰山又增添着一个新的寓意和旅游圣地。可可托海和喀纳斯湖同处阿尔泰山区,生物景观基本相似,地貌景观却不相同。除享有世界赞誉的三号矿坑外,野鸭湖,额尔齐斯河谷原始森林,神钟山,雪山温泉等独特景观,构成了可可托海地质公园的天然画廊,其秀美,恬静、多采、神奇的原始美,令人陶醉。

野鸭湖,四面环山,地势空旷,是一块风光优美的天然牧场。每到春天来临,山巅挂着白雪,水鸟在湖中嬉戏,湖边绿草如茵,山花盛开,牛羊成群,哈萨克牧民的座座毡房沐浴在霞光里,炊烟袅袅,宛如一幅边塞牧歌图;到了冬季,湖面结冰,白雪茫茫,寒风凛冽,哈萨克牧民的马拉雪橇成了便捷实用的交通工具,奔驰在茫茫雪原上,穿梭在崎岖山路间,构画出阿勒泰山区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额尔齐斯河谷的风光是迷人的。走进河谷,便走进了梦幻般的绿色世界。整个山谷,水是绿的,山是绿的,大地是绿的,就连空气也是绿色的。河谷里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有银白杨、额河杨、欧洲黑杨、银灰杨、白桦树以及各种灌木丛,枝叶茂密,形态多姿。在河岸陡峭山崖的岩缝中,竟也生长着一些松树,白桦树,随风轻摇、舞姿优雅,尽显额河山谷的地域特色。到了秋天,整个河谷变得五彩缤纷,浓妆艳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翠绿的青松,金色的白桦,银灰的杨树,靓丽的红叶树,争相吐艳,还有那林中小溪的潺潺流水和落叶飘洒的金色“地毯”大自然太慷慨了,合协地奏响了一曲《生命颂歌》,热情奔放,灿烂辉煌。

更为壮观的风光要数神钟山(亦称将军山)了!沿额河继续前行,一座雄伟的'青色花岗岩山体横卧山涧,挡住了去路,跨过小桥顺着山涧小路去到山底的侧面,抬头仰望,便会看到整个山体像一尊巨大无比的神钟从天而降,座落山中。黄中大吕,威严雄壮,使人震憾这天工造物的神奇。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片惊叹:走遍神州大地,从未见如此景观,太神奇了!真可谓中华神州第一钟!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广为流行的一句旅游诗:黄山归来不看山。黄山虽美,却无神钟。喜好游山玩水的朋友和摄影爱好者,如若不看此神钟山,那会留下莫大的遗憾的。

可可托海是神奇的,多彩的,纯净的,迷人的,这是一片不可多得的人间净土。继风光秀美的喀纳斯湖当选为国家地质公园,成为旅游胜地后,近日从北京传来喜讯,可可托海湿地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真是令人兴奋的好消息!随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这里将陆续建设鸟类保护区域,鱼类保护区域、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域、天然杨树桦树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可可托海湿地将变成又一个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旅游胜地,前景诱人。让我们共同关注它,加倍爱护它!

新疆喀纳斯湖景点导游词

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疆喀纳斯湖景点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疆喀纳斯湖景点导游词1

喀(ka)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喀纳斯湖位于布尔津县境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4.78平方公里,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比著名的博格达天池整整大10倍,湖水最深处达198米左右。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影,湖面还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时时变换颜色,是有名的“变色湖”。

喀纳斯湖呈弯豆荚形,湖东岸为弯月的内侧,沿岸有6道向湖心凸出的平台,使湖形成井然有序的6道湾。每一道湾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其中第一道湾的基岩平台有一个巨大的羊背石,恰似一只卧羊昂首观湖;三道湾的观湖台,是赏湖上落日的最佳地点;当旭日东升或夜幕降临时,乘船或站在第四道湾平台上探寻湖心秘密,运气好的话还可能看到时隐时现的神秘“湖怪”。北端的入湖三角洲地带,大片沼泽湿地与河湾小滩共存,地形平坦开阔,各种草类与林木共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喀纳斯湖上端,有湖心岛浮于水面,四周皆森林茂密,湖水碧绿纯净。

环湖四周原始森林密布,阳坡被茂密的草丛覆盖,每至秋季层林尽染,景色如画。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已知有83科298属798种。有兽类39种,鸟类117种,两栖爬行类动物4种,昆虫类300多种。喀纳斯湖水中生长的有哲罗鲑、细鳞鲑、江鳕、阿尔泰鲟、西伯利亚斜鳊等珍稀鱼类。特别是哲罗鲑,体长可达2—3米,重达百十公斤,因鱼体呈淡红色而被称为大红鱼。有专家考证喀纳斯湖怪就是所谓的哲罗鲑。

横亘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雄伟壮观,其主峰友谊峰终年被冰雪覆盖,是我国海拔最低的现代冰川之一,喀纳斯湖就位于风景秀丽的友谊峰南坡,面积约25万公顷的喀纳斯国家保护区内。

喀纳斯湖不仅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而且旅游环境和人文资源也别具异彩,喀纳斯具北国风光之雄浑,又具有南国山水之娇秀,加之这里还有“云海佛光”、“变色湖”、“浮木长堤”、“湖怪”等胜景、绝景,怎能不称得上西域之佳景、仙景!北面是白雪皑皑的阿勒泰山脉、高耸如云的友谊峰,湖周重峦叠嶂,山林犹如画屏。不同的植物群落层次分明,色彩各异。每至秋季更是万木争辉:金黄、殷红、墨绿各呈异彩。叶茂,枯叶朽木上苔藓、野草遍生。林间空地草甸如茵,山花鲜艳。风静波平时湖水似一池翡翠,随着天气的`变化又更换着不同的色调,自晨至夜变换着风采。每当烟云缭绕,雪峰、春山若隐若现,恍若隔世。夏季,雨后清晨,登上湖南段的骆驼峰则可观览佛光奇景。

新疆喀纳斯湖景点导游词2

喀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中国唯一具有瑞士风光的景区。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景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作为新疆旅游业“五区三线”重点的喀纳斯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获得国家森林、地质公园、国家文明景区示范点、中国摄影家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的称号。

风景名胜喀纳斯湖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峰顶银装素裹,森林密布、草场繁茂,山坡一片葱绿,湖面碧波荡漾,群山倒映湖中,使蓝天、白云、雪岭、青山与绿水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喀纳斯湖会随着季候和天气的变化时时变换着自己的颜色:或湛蓝、或碧绿、或黛绿、或灰白有时诸色兼备,浓淡相间,成了有名的变色湖。受强劲谷风的吹送,倒入喀纳斯湖的浮木,会逆水上漂,在湖的上游湖湾处聚堆成千米枯木长堤,蔚为喀纳斯湖的一大奇观。

喀纳斯不仅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丰富,而且旅游环境和人文资源也别具异彩。最佳旅游时间喀纳斯为寒温带高寒山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7月的平均气温15.9℃,无霜期80~108天,年均降水量1065.4毫米,空气温凉,非常适宜于寒温带林木的生长。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时常会需要准备好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乌鲁木齐的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1

乌鲁木齐是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她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全市辖7区1县(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1.8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37'33"— 88°58'24",北纬42°45'32"— 44°08'00"。面积:全市面积按新区划调整后为1421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65.88平方千米。海拔5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地处天山山系北天山西段与东段的结合部,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680—920米,市区平均海拔800米。有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柴窝堡湖等水系,乌鲁木齐河自西南向北斜贯市区。

乌鲁木齐市位于中部,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与托克逊县相连。在夏泽格山脊线3以南与和硕县毗连;西南与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分界。

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乌鲁木齐东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地下煤炭储量在百亿吨以上,可采煤层总厚度80米,素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称。湖盐、芒硝、石膏、油页岩、铜、锰、铁矿也有很大储量。拥有耕地5。4万公顷、牧草场60万公顷、野生草原植物300余种、可养殖水面1604公顷。热力、风力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我国西部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乌鲁木齐地势起伏剧烈,气候差异显著,有险峻的冰峰峡谷、出露完整的地质刻面、规模宏大的化石产地,是高山探险、滑冰滑雪、沙海猎奇、科学考察等活动的极好场所。从巍巍天山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依次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景观、山地森林景观、山地草原景观、山麓荒漠景观、沙漠景观。千变万化的垂直自然景观为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乌鲁木齐市区有著名的红山、鉴湖、阅微草堂等“八景”,市郊有南山风景区、天山天池等旅游胜地。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居住在乌鲁木齐的众多民族,团结和睦,共建家园,创造了多姿多彩、富有神奇魅力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族风俗、宗教文化、建筑风貌、节日庆典、服饰装束、工艺土产、风味佳肴、娱乐习俗等构成了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肯弹唱等民族文体活动以及边疆民族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对异国他乡的游客深具魅力。

人口结构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311255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818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30725人,增长49.51%。年平均增长率为4.10%。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10775人,占51.75%%;女性人口为1501784人,占48.25%。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世居民族13个。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等族。乌鲁木齐市有少数民族49个,总人口311.03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口径)。

历史沿革

“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乌鲁木齐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古往今来,许多志士文人都曾驻足乌鲁木齐,留下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水间”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一批描绘乌鲁木齐美好景观的名篇佳作,使乌鲁木齐闻名遐迩。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中,乌鲁木齐作为祖国西北屯垦戍边的屏障,为发展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建设边疆、巩固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

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

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9月25日,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

乌鲁木齐市气候概况

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1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5。7℃,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气温最高47。8℃,最低—41。5℃。

乌鲁木齐深处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少,且随高度垂直递增;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温层出现。每年6至10月是乌鲁木齐旅游的黄金季节,因为这段时间花木争艳,瓜果溢香。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

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天池了。相信各位定不需此行。

昌吉位于乌鲁木齐西北35公里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北疆重镇,它著名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有天池、五彩湾、岩画。

这是一座在两百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海拨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池古称“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天地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绦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脚盆,这些美妙的神话传说,给优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览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横渡,饱览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全国少有的高山滑冰场。世人将天地的自然风光概括为“石门一线”、“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现松”、“海峰展“悬泉飞瀑”八大景观。每年,天地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

龙潭碧月

龙潭是指位于天池下方约2千米,海拔1660米,盘山公路西侧的“西小天池”。传说是西王母当年用的洗脚盆,实则它是天池湖水透过地下湖坝粗大的冰渍物渗漏下来的泉水,在山嘴交汇的低洼处形成的一个积水深潭。池周塔松竞秀,满山苍翠,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山峰树影和碧月一器倒映潭中,静影沉壁,月影微颤,有诗赞曰“一弘碧流成龙潭,青松白雪镶翠盘,金秋桂月沉壁底,疑是嫦娥出广寒。”

定海神针

传说天池之中有一个水怪,经常乱施*威,兴风作浪。搅的.天池之水瀑涨,淹没左右居民,百姓无家可归四处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宫举行盛大的蟠桃会。会上宴请了各路神仙,唯独忘记邀请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悦,发威泄私愤。顷刻之间浊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头上的一根碧玉簪投入水中,顿时风平浪静,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变成了一棵榆树。从此生长在天池水边,成为镇水之宝。这棵由王母娘娘头上的碧玉簪变成的榆树就被后人称为“定海神针”。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3

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之后改称。

近代各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还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型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位居东西交通孔道,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徒和交往,导致了古代居民错综复杂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

西域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源远流长。很早以前,我国的丝及丝织品便中经西域远销南亚和欧洲,古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沿此以往,这条横贯东西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

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乌鲁木齐的导游词4

乌鲁木齐市是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南北疆交通的枢纽,也是第二座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它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680—920米,属中瘟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3℃,年平均降水236毫米,年平均日照2775小时,无霜期为105——168天,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行政区划

乌鲁木齐是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市辖7区1县,即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东山区、南山矿区和乌鲁木齐县。还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即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个国营农垦团场,即五一农场、三坪农场、头屯河农场、西山农场、104团场、养禽场。全市行政区划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全市现有常住人口140万,维吾尔、回、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占26。77。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少数民族人民与中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的人民有着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跨境交流日益频繁,边贸活动也在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历史沿革乌鲁木齐是祖国大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同量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早在明朝时厄鲁特蒙古族就在乌鲁木齐修筑了城堡。1758年,清政府驻乌鲁木齐的军事官员,在乌鲁木齐河以东地区修筑土城,作为驻地官兵的正式营堡。土城周围三华里,是乌鲁木齐的基础。翌年,清朝政府设置乌鲁木齐提督,掌握地方军事。1760年,清政府把乌鲁木齐同所管辖的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划归甘肃安要道隶属。1765年改名为“迪化”。1773年,清政府正式设置迪化直隶州,由甘肃省巡府直接管辖。1884年,建省,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直隶州改为迪化府,为省会。1913年撤迪化府,保留迪化县。1934年成立迪化市政府。1949年9月25日宣布和平起义,并于当天组成省临时人民政府,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迪化,从此,迪化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12月7日省、市政府同时宣告成立。

丰富资源

乌鲁木齐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生物资源;全市现有耕地90多万亩,天然森林145。25万亩,草场120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有蔬菜、小麦、水稻、玉米、油料、豆类等16种;乔木林木有92种之多;野生草原植物有300余种,其中有较少高药用价值的就有阿魏、雪莲、贝母、党参、甘草等30多种;珍禽有鹰、鹫、鹞、雪鸡等8类。

矿产资源:乌鲁木齐处于中国特大煤田之一的准噶尔煤田的中部,又被准噶尔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所包围,所以又被称作是“油海上的一只煤船”。此外还有食盐、芒硝、石灰石、铁、锰、铜、石膏、油页岩等许多矿藏。

能源: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柴窝堡——达坂城是著名的百里风区,全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大平均风速12.8米/秒,有取之不尽的风能可供发电。水能理论蕴藏量18.5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18座,装机总容量1009千瓦。地热资源主要是离市中心四、五公里处的水磨沟温泉,日平均径流量220立方米,水温在28℃以上,现已开发为温泉疗养院。

水资源:乌鲁木齐素有“天然固体水库”的冰川和永久性积雪面积164平方公里,固体储量62亿立方米,年均消融量达1.24亿立方米,地表水年经流量9.29亿立方米,为了更好的利用水力资源,现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7座,可利用水产养殖面积5万多亩。

旅游资源:乌鲁木齐古迹甚多,各民族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著名的文物胜迹有:红山嘴、红庙子、鉴湖、巩宁城遗址、文庙、陕西大寺、乌拉泊古城、阿拉沟“石垒”、毛泽民烈士故居、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等。还有风景秀丽的南山天然牧场,花草芬芳的甘沟菊花台,飞流直泻的白杨瀑布,碧波冰峰景色迷人的天当局肪民族风味浓郁的“大巴扎”(集市)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乌鲁木齐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有谁能告诉我我国的地貌特点啊?

1.造就世界第三极的喜马拉雅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最早是由黄汲清(1945)提出来的,用来与欧洲的新阿尔卑斯山运动相对比,他认为中国大陆整个新生代的构造事件都应归属于喜马拉雅期。喜马拉雅期包括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其时间段为65百万年~23.3百万年、23.3百万~2.6百万年、2.6百万年~现在。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得中生代的特提斯洋变成巨大的山脉,隆起高度达4000米左右。一般认为喜马拉雅期包括3个造山幕。第一幕发生在古近纪的始新世—渐新世时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在古近纪晚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在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一带碰撞,伴随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和中酸性岩浆侵入。雅鲁藏布江碰撞带是重要的板块分界线。第二幕开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喜马拉雅逆掩断层带产生,青藏薄皮构造发育,地壳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初步形成。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表现为板块陆内俯冲、山脉急剧隆升、盆地急剧下降和老断裂继续活动。喜马拉雅运动对今天的自然环境演变、地质灾害发生和区域地壳稳定都有重大的影响。喜马拉雅运动是造就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最重大的因素。

新构造期,中更新世—全新世(0.78百万年以来)的构造演化,最早是苏联地质学家奥布鲁契夫(1948)提出来的。他把新构造运动定义为造成现代地形的构造运动。与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其他构造时期相比,新构造期的构造作用相当微弱。恰恰是这个最新的、比较微弱的构造活动,对于地表资源的找寻、环境的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客观现实,从而引起地球科学家的格外重视(图1-5-1)。

2.青藏高原的雄伟隆起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探索,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根据对青藏高原植被演化和高原面高程变化史的研究,认为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开始时,中国大陆西部地区没有高原和高山。天山-祁连山只是低山、丘陵地区,塔里木和柴达木地区,从沉积特征来判断,它们肯定是连在一起的沉积区域,并且阿尔金山还没有隆升。这时太平洋的潮湿气团就可以自东向西长驱直入中国西部地区,使多数地区从白垩纪干燥、炎热的气候转变为始新世—渐新世温暖潮湿的、有利于生物繁殖的时期。从古新世以来高原由热带低地森林脉动式地演变为亚热带山地森林及灌丛草原,青藏高原呈阶段性的持续上升,到中新世中晚期已经达到3000米以上的高度。高原面主体的形成是在新近纪早期(23百万年)。

(1)青藏高原的隆升时间。国外多数研究者认为,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开始于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中新世晚期以来,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山系和青藏高原隆升,并遭受强烈的剥蚀作用,巨大数量的陆源物质沉积于海底(孟加拉湾等),同时古季风大大加强。中新世中后期,中国西南地区的环境由干旱变为湿润,刘东生等(1998)认为,在时代上与国际上关于印度洋季风起源的海洋证据一致。总之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在900万年~600万年期间(中新世晚期)有过一次最强烈的隆升。青藏高原自中新世开始或更早一点就出现隆升过程,这一点似乎没有多少争议,大家都同意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生逆掩、缩短和隆升,之后发生伸展、垮塌作用。但是其转折时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国外学者认为,青藏高原隆升作用的高潮是10.8百万年~7.8百万年或更早的时期。而国内多数学者则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末期—早更新世(3百万年~1百万年)期间。

(2)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大陆的影响。李四光最早指出,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隆升使中国大陆地形呈现为西高东低的三大地形台阶的特征,它们是在构造作用控制下形成的。正是在大陆地形大台阶形成的基础上,才正式形成了长江、黄河等水系。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地形大台阶形成之后,东西部地区地形高差显著加大,河流向源侵蚀作用加强,长江切穿三峡,黄河切穿龙门壶口峡谷,才使发源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长江、黄河与东部水系相贯通,形成中国大陆两条规模最大的河流水系。同样,塔里木河的三大支流切穿南天山和昆仑山汇合于塔里木盆地,形成我国最大的内陆河。

(3)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喜马拉雅时期,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地形大台阶的形成使中亚季风成型,中国西北地区逐渐荒漠化,形成了特有的黄土高原。印度洋潮湿气团的影响范围局限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和横断山脉地区。相反,西伯利亚的冬季寒潮却可长驱直入。从而使大陆西北地区趋向荒漠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这就是喜马拉雅构造事件对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荒漠化的现实。

3.青藏高原隆升与新疆盆山地貌景观的确定

新生代早期新特提斯洋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其后印度板块继续北移和楔入,这是新生代地球发展演化历史中的重要一页。目前仍在进行的这一推挤作用,不但使地壳大大缩短(上千千米),而且形成了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诸多活动逆断裂-褶皱隆起山系和前陆盆地,同时还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走滑断裂。这种板块间的汇聚、碰撞所产生的挤压、隆升、走滑和逆冲作用,造成新疆各构造单元的十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升降的总幅度在12000米以上。其中构造隆起的单元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构造下降的单元有塔里木、准噶尔、伊犁、博乐、吐鲁番、焉耆等。同时造就了新疆的山川地貌、河流水系,也控制着破坏性地震的频繁发生及地质灾害的形成等。

(1)山脉上升的地质证据。地质上,把山前沉积的巨厚的砾石层称之为磨拉石建造。山前磨拉石建造是相邻山脉隆升的直接沉积记录。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地层较连续,厚度大约7000米。按平均沉积速率计算,其上的巨厚砾岩的时代约为500万年,考虑到上部地层沉积速率较快,实际上应大于500万年,处于上新世早期或中新世晚期。

东昆仑山海拔4000~5600米处保存着古热带岩溶地貌(任美锷,1979),东起新青峰,西至阿其克库勒湖,长3500千米,宽20~30千米。这种岩溶地貌是热带—亚热带的喀斯特产物,据此推断当时该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故上新世以来昆仑山上升幅度为3400~4600米。

自新近纪以来天山迅速崛起,幅度达4000米左右,最大可达7000~8000米,而更新世以来的隆起幅度就达1000~2000米。由于天山内部活断层的强烈活动,在总的隆起过程中出现相对坳陷。外国学者认为整个天山地区新生代的缩短量为200~300千米,中国学者认为天山地壳新生代的缩短率为9.4毫米/年,缩短至少达200千米,可见地壳的强烈缩短和山体的大幅度抬升是新生代造山的主要构造现象。

(2)现今新疆的地壳运动速率。印度板块向北推挤的远程效应,青藏高原以每年50毫米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运动,促使新疆地壳运动现在依然在发生。一些外国学者(Abdrakhmatov等,1996)依据1992~1995年GPS测量(86个站),得出的现代天山地壳缩短率为20毫米/年,为当前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速率的一半,并认为从1000万年开始天山快速生长,地壳缩短增厚,形成目前的天山。

根据近30年的水准测量资料,青藏高原仍在继续上升。张青松等(1991年)统计青藏高原102个水准点中有87个点表现为规律性的上升。在昆仑山北坡和喀喇昆仑地区上升率为6~9毫米/年。彭树森(1993年)据新疆20世纪50年代精密水准测量资料的统计,认为西昆仑一带上升速率为10毫米/年,阿尔金山为5.1毫米/年,塔里木为一继承性沉降区。北天山中段哈希勒根大坂上升率为17.8毫米/年,那拉提附近下降区最大速率为-4.6毫米/年。反映了现代构造运动依然铸造了新疆大陆的现代地貌。

4.年轻的昆仑山横空出世

昆仑-喀喇昆仑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一片高耸入云的雪山(图1-5-2),已属青藏高原的北缘,平均海拔3500~4500米,最高峰海拔8611米的公格尔峰为世界第二高峰。昆仑山山脉划分为3个隆起区,分别是帕米尔强烈断块隆起区、阿尔金山断块隆起区和昆仑山强烈断块隆起区。

(1)帕米尔强烈断块隆起区。该隆起主要是晚更新世以后形成的,隆起幅度为1200~1700米,上升速率为10~13毫米/年,形成世界著名的帕米尔山结。鉴于中新世晚期西昆仑山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特提斯残余海盆),而现在的乔戈里峰已是海拔8611米的高峰,可以认为帕米尔强烈断块隆起区在新构造时期的隆起幅度至少有8600米,据姜巴什达坂海拔4000米及上覆第四纪冰川角砾层可知,它在第四纪时隆起4000米。

这个年轻的隆起,在其内部也有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形成一些断陷谷地,断幅可达575米(如木吉河-塔什库尔干河第四纪断陷谷地);在喀拉喀什河肯格瓦什山东第四纪火山岩带长3000~4000米,河谷左岸上部阶地内有3~5米厚的安山岩层和7处温泉,有的水温高达65度。这是新疆唯一的中源地震活动区,也是新疆地壳厚度最大的坳陷区,壳厚70千米,岩石圈厚度仅为100千米。

(2)阿尔金山断块隆起区。以阿尔金左旋走滑断层为界,分为阿尔金山断块隆起和库木库里断陷两个次级单元。阿尔金山断块隆起区基本上是上新世以来的隆起区,隆起幅度为4000~5000米,中更新世以来隆起300米左右,阿尔金山走滑断层所形成的断错水系,在车尔巨河上游造成65千米长的断层谷地,致使安迪尔河、喀拉木兰河和木勒切河左错10~27千米,并且北盘向西的挤压形成阿尔金山的主峰哈迪勒克山(海拔5805米)。阿尔金山南的库木库里断陷是一个不对称的断陷,断幅2000~3000米。

(3)昆仑山强烈断块隆起区。隆起区位于库木库里南缘活断陷以南与阿尔金山活断陷所夹持的断块隆起区。新构造时期估计隆起幅度约7000米,是更新世至今的强烈火山活动区。由南面的阿什库勒火山群至木孜塔格以东540千米的范围内,连同西昆仑喀拉喀什河算起,在900千米的范围内共有20多个新火山,主要沿阿尔金活断层的西南段苦牙克裂谷展布,次火山岩以穹形隆起的形式出现,高出地面60~70米。近几千年来火山曾多次爆发(《山海经》等文献记载),最近一次爆发在1951年5月27日。

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平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山巅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与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邻的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是准噶尔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两大盆地之间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内部还分布许多断陷盆地。高原东北侧与祁连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高山之颠,冰雪晶莹。青藏高原东缘以东的第二级地形阶梯上,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1000—2000米不等,由于地表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态差别极为显著,有的地势起伏和缓,牧草丛生,有的荒漠广布,沙丘累累;有的沟壑纵横,梁、峁遍布;有的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阴山、六盘山、吕梁山、秦岭、大巴山、大娄山、武陵山、苗岭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间,少数高峰达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大部分在500米以下。

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这里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城镇、村落密集,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的经济区。长江以南为低山丘陵,广大地区海拔不超过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与低缓的丘陵、低矮断续相连的低山交错分布。在这些平原、低山丘陵以东,还有一列北北东走向的山脉——长白山、千山、鲁中山地,以及浙闽沿海的仙霞岭、武夷山、戴云山等分布,海拔多在500—1500米之间,虽然绝对高度不大,但从低海拔的平原和谷地仰望山峦,也颇为巍峨。在海岸线以东,为宽阔的大陆架浅海,是大陆向海洋平缓延伸的部分,水深在100—200米。宽400—600千米,为重要渔场,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大陆架上,岛屿星罗棋布,以台湾岛和海南岛最有名。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是我国地貌总轮廓最为突出的特点,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流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从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地带,从最北的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着地貌形态类型空间分布的格局。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岖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内,连同起伏和缓的丘陵合计来算,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

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分布范围广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脉等。川西、滇北的横断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岭谷相间的高山和深谷所组成,主要有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宁静山、怒山、高黎贡山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山脉之间夹峙着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的大河,河谷深切,形成高差显著的平行岭谷地貌。这一南北纵列的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高逾5000米的极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山脉主要为北西、北西西走向;东部多为海拔低于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东走向为主,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等,仅台湾玉山主峰和秦岭太白山海拔超过3500米。

②东西走向的山脉 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阴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250—300千米。中间的一列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西部为昆仑山,中部为秦岭,东延到淮阳山。最南的一列是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

这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距离大致相等,相距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西部的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米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东部的阴山、秦岭海拔1000-2000米左右,南岭仅1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东低的总趋势。由于我国东部总的地势较低,这些山脉仍显得高峻挺拔,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乱,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区的分界,同样具有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③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在西段也为北西走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这些山脉大都山势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

④北东走向的山脉 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东列与外列。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

上述众多的山脉,纵横交织,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镶嵌于这些网格中的分别是高原、盆地、平原和海盆,从而构成我国地貌网格状分布的格局。

地势起伏显著,地区间海拔高程差别大也是我国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但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海拔为500米左右;昆仑山南面为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海拔在1000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现这样大范围的巨大高度差别,实属罕见。就全国而言,珠穆朗玛峰海拔达8848米,而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以下155米,高差9903米,为世界所仅有。局部地区的巨大高差更为壮观: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高达7756米,但雅鲁藏布江谷地内的墨脱一带海拔只有700米,两地间水平距离约40千米,相对高程竟相差7000多米;川西贡嘎山高达7556米,但邻近的大渡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97米;即使在我国东部的台湾,也可见到海拔3997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于100米的台南平原之间巨大的高度差别。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使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

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南侧的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均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受阴山、秦岭、大娄山及桂西北山地分隔,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于地面组成物质和外营力因素的不同,高原地貌差别显著,形态各异。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形成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随着间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使高原大部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围广,气候暖湿,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地区为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支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齐全,发育完好。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的四大盆地,均属于构造断陷区域。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为2600—3000米,盆地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足,农业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

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由于深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地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虽然是四大盆地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积31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独特的特色。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陵。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

东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东走向的中、低山的两侧,其间错落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红岩盆地,地表形态主要表现为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的丘陵。由于各地岩性不同,在江南丘陵分布着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浙闽丘陵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两广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座落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由变质岩和花冈岩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为著名的暖温带水果产区。

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地势垂直起伏大,海陆位置差异明显引起的外营力的地区差别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我国西部地势高耸,并有多条高逾雪线以上的极高山,现代冰川在北起阿尔泰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和滇北的玉龙山,东自川西松潘的雪宝顶,西到帕米尔之间的山巅广为分布,总面积达58523平方千米,使我国成为全球中低纬度现代冰川最发达的国家。现代冰川分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等基本类型,以山谷冰川最常见,规模也最大。按物理性质大致以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又可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冰川上常出现冰面湖、冰穴、冰洞、冰塔、冰墙等千姿百态的冰晶景观。冰川的消长进退还形成冰斗、角峰、刃脊、悬谷、U形谷、终碛、侧碛、底碛、冰碛阶地等冰蚀、冰碛地貌。地高天寒引起的寒冻风化、融雪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河、石海、岩屑流、岩屑堆、泥流舌等冰缘地貌分布也很普遍。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戈壁面积比较广阔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北部,包括西北和内蒙古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总面积达12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13%。贺兰山乌鞘岭以西,沙漠面积最大,也最集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在大沙漠的边缘和外围,有带状或环状的戈壁分布。

在沙漠的南缘,大致西起昆仑山,东到长白山,北起长城,南到秦岭、淮阳山地,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着大片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总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北部及山西最为集中,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荒漠中的风化物是黄土物质的直接来源,在黄土集中分布的地区,黄土覆盖厚度约100—200米,形成独特的黄土源、梁、峁地貌。由于黄土质地疏松,抗蚀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常被沟壑分割显得特别破碎,河流的含沙量极大。

我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尤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分布最广,岩层发育完整,碳酸盐岩石的分布面积占这些地区总面积的50%以上。由于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分布广泛,经构造运动抬升到较高的位置,并发生许多断层、裂隙和节理,在低纬湿热气候条件下,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着灰岩裂隙不断地进行溶蚀,形成山奇水秀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如画的峰林,深邃曲折的溶洞,时隐时现的暗河和天生桥随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及,堪称喀斯特地貌完美典型的自然博物馆,也为山水甲天下的著名旅游胜地。

江南一带,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的厚层砾岩和砂砾岩,经流水沿断裂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山峰林立的丹霞地形;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则形成地势比较低缓的丘陵,从而构成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层地貌。

我国有600多座火山,火山锥一般都不大,而且多成群分布。各火山锥附近常有熔岩流形成的熔岩台地分布,形成火山地貌。我国的火山群除昆仑山西段和中段4处在西部外,其它主要分布在东部北东向与东西向构造带交汇地区。

阴山山脉东段南北两侧有火山丘270多座,展布于玄武岩熔岩台地之上,相对高度数十米以至1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群。长白山火山群有火山丘100多座,广布于1400平方千米的长白山玄武岩熔岩台地上,为我国第二大火山群。东北区第一高峰白云峰是一座活火山,曾于1597年、1668年和1702年三度喷发,山顶的天池即昔日的火山口。此外在台湾、海南岛北部及雷州半岛、长江下游南京附近的长江南北两岸与云南西部横断山脉南段西缘的腾冲附近均有火山丘或玄武岩熔岩台地等火山地貌分布。

我国东南部滨临海洋,岛屿众多,星罗棋布,大陆岸线长达18000千米,岛屿岸线长约14000千米,海岸线分别属于平原海岸(沙岸)、山地海岸(岩岸)和生物海岸三大类,岛屿也有基岩岛、冲积岛和珊瑚岛之别,使海岸地貌和岛屿复杂多样。

关于“新疆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词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400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秋柔]投稿,不代表自寻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88zixun.com/zixu/1001.html

(9)
秋柔的头像秋柔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秋柔的头像
    秋柔 2025年09月08日

    我是自寻号的签约作者“秋柔”

  • 秋柔
    秋柔 2025年09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新疆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词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400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疆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词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400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 秋柔
    用户090804 2025年09月08日

    文章不错《新疆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词 新疆旅游景点导游词400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