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勾践灭吴的文言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勾践灭吴的文言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勾践灭吴的文言文全部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 *** ;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也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遂灭吴。
2. 古文勾践灭吴翻译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是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
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吕氏春秋·疑似》) 注①部,即“乡”。
②孽,妖孽,怪异,这里作动词用,即遇到妖孽了。③端,故意。
(译文) 梁国北部有个黎丘乡,那里有个奇鬼,善于模仿人的子孙兄弟的样子。乡中有个老者到市上去喝醉了酒往家走,黎丘奇鬼模仿他儿子的样子,搀扶他回家,在路上苦苦折磨他。
老者回到家里,酒醒后责问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能说不慈爱吗?我喝碎了,你在路上苦苦折磨我,这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以头碰地说:“您遇到鬼怪了!没有这回事呀!昨天我去东乡讨债,这是可以问别人的。”父亲相信了儿子的话,说:“噢,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作怪了!我本来就听人说起过他。
“第二天老者特意又到市上饮酒,希望再次遇见奇鬼,把他杀死。天刚亮就到市上去,又喝醉了。
他的儿子怕父亲回不了家,就去接他。老者望见儿子,拔剑就刺。
老者的思想被像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而杀死了自己的真儿子。那些被像贤士的人所迷惑的人,错过了真正的贤士,这种思想正像黎丘老者一样啊。
对于今人疑惑的相似的现象,不能不审察清楚。审察这种现象,一定要找适当的人。
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他们了解得很清楚。
3. 求勾践灭吴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1.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 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不可失也已 已——同“矣”,句意是,不可以失掉.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将免者以是 免——“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公令毉守之 毉——“医”.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絜其居 絜——“洁”.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吾请达王甬,句东 句——“勾”.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而为弊异宸宇 弊——“敝”.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2.古今异义词 敬得闻子大夫之言 子,尊称.现常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句意是,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话.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去,离开.现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句意是,夫差与文种达成和议而离开了越国.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寡人请更 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句意是,请允许我改正.丈夫二十不娶 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媳妇.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十年不收于国 国,指国内人民.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贫病者纳官其子 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句意是,贫困的人把他们的儿子送人官府,给以禀食,加以敬养.爪牙之士 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句意是,勇敢的将士.孰是吾君也 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句意是,谁能象我们国君这样好啊.吾将残汝社稷 社稷,国家.现今“社”与“稷”是两个词.“社”为“社会”“社交”等,“稷”只有古义.越君其次 其,代吴国,次,舍,驻.今用于“次第较后”,“次要的地位”等.句意是,请越君到吴国来驻扎吧.3.一词多义 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 丈夫 丈夫二十不娶(男女) 生丈夫(男孩) 已 不可失也已(同“矣”,了) 今已服矣(已经) 之 三江行之(代间代吴国与越国)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地) 勾践之地(助词“的”) 女 女子十七不嫁(女性,名词) 请勾践女女于王(助词,作婢妾) 请 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4.词类活用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乏,形容词作动词,缺乏,课文中指人材缺乏.句意是,我们的国君勾践缺乏人材,无人可以派遣.) 请勾践女女于王(第二个“女”名词作动词,作婢妾.句意是,请允许把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婢妾.) 惟君左右之(左右,方位名词作动词,处置.句意是,任凭您的处置.)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名词作动词,服役)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句意是,现在夫差穿水犀皮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句意是: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仇雠敌战之国也.(“也”来判断,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对、交战的国家.) 倒装句 勾践说于国人曰(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勾践向越国人民解释说.) 宦士三百人于吴(谓语前置.句意是:派三百多士人到吴国去服役.) 省略句 必庙礼之(缺主语:“必”后省略介词“于”;句意是: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
4. 勾践灭吴原文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
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进不用命,退则 *** ;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曰;“寡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句践对曰;“昔天以越与吴,而吴不受;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命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敝邑 宇,亦寡人之愿也。
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而目以视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 *** 供养他们。
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
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
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
5. 人教版《勾践灭吴》的文言知识点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
(1)判断句
1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4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1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之——指代文种)
2(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
3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
4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5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6(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7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
省量词,例1: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
(3)倒装句
A介宾短语后置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2乃号令于三军
3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B.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本课虚词用法归类
1、之
代词,他,它。例1:吾与之共越国之政。2:三江环之。
助词,的。例1:苟得闻子大夫之言2此则寡人之罪也
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例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2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何后之有?
2、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1:执其手而与之谋。2: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3 、于
介词:在。例1: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2遂使之行成于吴。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补语,“在这种局面”
4、以
连词,而,表目的,可译为“以致”、“导致”、“用来”。
例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例2: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5、而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6、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6. 勾践灭吴 文言字词归类《勾践灭吴》文言字词梳理: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哺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 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古义:男孩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 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古义:劝勉,勉励 今义:劝说 六、难句翻译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7. 勾践灭吴 译文这时,全国的父老兄弟都向越王勾践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们越国也已经上了轨道,请允许让我们报这个仇吧!”勾践辞谢说:“过去我们被吴国打败,不是百姓的过错,是我的过错,象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受耻辱呢?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过了几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践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的人,都亲近我们越王,就象亲近父母一样。
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哪有敢不竭尽全力的呢?请允许同吴国再打一仗吧!”越王勾践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召集大家宣誓道:“我听说古代贤能的国君,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现在吴王夫差有穿着用水犀皮做成的铠甲的士兵十万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担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耻,只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现在我要协助上天灭掉吴国。
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进就共同前进,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前进时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时想到会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合乎常规的赏赐。
进攻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不顾羞耻,这样就有了合乎常规的刑罚了。” 于是越国就果断地行动起来,全国上下都互相勉励。
父亲勉励他的儿子,兄长勉励他的弟弟,妻子勉励她的丈夫。他们说:“哪有象我们这样的国君,我们哪能不愿战死在疆场上呢?”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
勾践之困会稽也文言文翻译
《史记》中关于《卧薪尝胆》的原文是:“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史记》中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卧薪”是后来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
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尝胆。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原文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汝)忘会稽山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si,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译文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经感叹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于是勾践回国后,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颜色的衣服,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本文中通假字问题,
通假字也称“古字通假”,是指古书上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其中被替代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在越王勾践中的“反”就是通假字。“反”代替“返”,“返”即是本字。
又如,“置胆于坐”中的“坐”,也是通假字。“坐”代替“座”;“女忘稽山之耻耶”中的“女”也是通假字,“女”代替“汝”。
古书中通假现象很多,如果不明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
意思是:你忘了会稽之战的耻辱了吗?
出处:《越王勾践世家》出自《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吴国和越国并立而存,却因日久争战结下宿怨。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老王阖闾,初尝胜果,得意忘形之下,他不纳范蠡忠言之劝,欲灭吴国而后快。终被吴王夫差和伍子胥领兵打得大败。
原文节选: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译文:
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
扩展资料越王勾践的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越王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百度百科-吴既赦越
关于“勾践灭吴的文言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凡山]投稿,不代表自寻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88zixun.com/zixu/19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自寻号的签约作者“凡山”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勾践灭吴的文言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勾践灭吴的文言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勾践灭吴的文...
文章不错《勾践灭吴的文言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