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是什么歌

网上有关“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是什么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是什么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歌名:情歌?

演唱:?梁静茹 (Fish Leong)

词:陈没

曲:伍冠谚

编曲:陈建骐

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

情书再不朽,也磨成沙漏

青春的上游,白云飞走苍狗与海鸥

闪过的念头,潺潺地溜走

命运好幽默 ,让爱的人都沉默

一整个宇宙,换一颗红豆

回忆如困兽,寂寞太久而渐渐温柔

放开了拳头,反而更自由

慢动作,缱绻胶卷

重播默片,定格一瞬间

我们在告别的演唱会,说好不再见

你写给我,我的第一首歌

你和我,十指紧扣,默写前奏

可是那然后呢,还好我有,我这一首情歌

轻轻的,轻轻哼着哭着笑着,我的天长地久

命运好幽默,让爱的人都沉默

一整个宇宙,换一颗红豆

回忆如困兽,寂寞太久而渐渐温柔

放开了拳头,反而更自由

长镜头,越拉越远

越来越远,事隔好几年

我们在怀念的演唱会,礼貌地吻别

你写给我,我的第一首歌

你和我 ,十指紧扣 默写前奏

可是那然后呢

还好我有,我这一首情歌

轻轻的,轻轻哼着哭着笑着

我的天长地久

陪我唱歌,清唱你的情歌

舍不得 ,短短副歌

心还热着,也该告一段落

还好我有,我下一首情歌

生命宛如,静静的相拥的河

永远天长地久

扩展资料:

歌曲MV:

这首歌的MV由中国台湾偶像剧《九降风》的导演林书宇执导,他将《情歌》的剧情放在了高中校园,故事描述吉他社男孩单恋同社团女孩的青涩恋情,在由歌声串起初恋难忘的酸甜回忆。梁静茹在mv中扮演男主角的老师,男主角由演员王柏杰扮演,女主角由翁滋蔓扮演。

拍摄过程中林书宇对每个镜头都要求比较苛刻,因此在场景的设定上也相当用心,拍片时也是慢工出细活,简单的三个景就花了一整天的时间。

百度百科-情歌 (2009年梁静茹演唱情歌歌曲)

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关键词:服饰文化特征;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和时代进化的晴雨表。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明朝中后期的服饰从生产、供销到消费诸环节都发生了与传统生活方式迥乎不同的异动倾向,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本文试就此略作探析。

一、僭礼越制的突破性

服饰不仅仅具有穿着打扮的实用价值,在封建社会还是一个人社会地位、贵贱尊卑的标志。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倡“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荀子·王制》),西汉时贾谊又详细阐述了“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新书》卷1)的意义,因此这个原则一直根深蒂固萦结于历代帝王的思想之中,“易冠服”几乎成了每一个创业继统之君安邦定国最重要的政治措施之一。所谓“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1]其文化意蕴就正在此。

洪武元年(1386)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伊始,就下了一道“悉命复衣冠如唐制”的诏令,对全国官民百姓衣冠服饰的形制、质地和颜色都作了严格规定:士民皆束发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丝、绫罗、绸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2]

两年后朱元璋觉得四带巾不尽完善,“复制四方平定巾颁行天下,令士人吏民咸如式制服之”[3];又令“男女衣服并不得用金绣锦绮丝绫罗,止用绸绢素纱,首饰、钏镯不得用金玉珠翠,止用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钱装饰,违者罪之”[4]。洪武五年(1372),“令民间妇人礼服惟紫,不得金绣,袍衫止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洪武六年(1373),“令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官吏)未入流品者同;庶人帽不得用顶,帽珠止许水晶、香木”[5]。为了确保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洪武十三年(1380)颁布的《大明律》特设“服舍违式”条,对于越级使用服饰的行为作出严厉惩处:“若常服僭用锦绮、丝、绫罗、彩绣……及将大红销金制为帐幔、被褥之类,妇女僭用金绣闪色衣服、金宝、首饰、镯钏及用珍珠绿缀,衣履并结成补子盖额缨络等件,倡伎僭用金首饰镯钏者,事发,各问以应得之罪(按即有官者杖一百,罢职不叙,无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长),服饰器用等物并追入官。”[6]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又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至此,明代服饰制度基本成型,其规定之严密,范围之广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交待朱元璋的服饰制度,是因为这些繁缛苛刻的规章建构起了明初等级森严的政治体系,建构起了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服饰文化氛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7]大明国有其制,不独农工商不敢混冒;虽官为郡丞郡,非正途出身亦不敢服(儒服)。[8]

其便服,自职官大僚而下至于生员,俱戴四角方巾,服各色花素绸纱绫缎道袍。其华而雅重者,冬用大绒茧绸,夏用细葛,庶民莫敢效也;其朴素者,冬用紫花细布或白布为袍,隶人不敢拟也……其市井富民,亦有服纱绸绫罗者,然色必青黑,不敢从新艳也。[1]

这种文化氛围的突出特征是单调、保守、拘谨、呆板,而明朝中后期服饰的“去朴从艳”、“僭拟无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明初以来的礼法道德秩序,则是其最重大的社会意义所在。

自明中叶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富商大贾不再甘于礼制的约束,凭藉财势恣意享乐,一掷千金在所不惜,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风尚的嬗变。这股风潮滥觞于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时期,如湖北安陆府在成、弘以前,“俗椎鲁少机械”,“衣无绮纨之饰”,此后则“声名渐辟,文物转盛,生齿繁多,机心猬起”[9]。

浙江新昌县在“成化以前,平民不论贫富,皆遵国制,顶平定巾,衣青直身,穿皮靴,鞋极俭素;后渐侈,士夫峨冠博带,而稍知书为儒童者,亦方巾彩履色衣,富室子弟或僭服之”[10]。其它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绮靡之服,金珠之饰”[11]。不过当时商品经济不太发达,传统的生活程式仍占主导地位,少数人的标新立异尚未对整个社会风尚构成强烈的震荡。作为商品经济新时代的开始,或者说具有改变传统社会生活模式性质的风俗变迁,是从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年间开始的,万历(1573-1619)时臻于极盛,明末仍有余流。入清以后一度中折,经过清初的休养生息,“康乾盛世”又故态复萌。

早在弘、正之际,礼科都给事中周玺(?-1508)就上疏指出:“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丽奢华,彼此相尚,而借贷费用,习以为常……首饰则滥用金宝,娼优下贱以绫缎为绔,市井光棍以锦绣缘袜,工匠技艺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惮。虽蒙朝廷禁止之诏屡下,而民间僭用之俗自如。”[12]著名文学家李梦阳(1473-1530)也说:“今商贾之家,策肥而乘坚,衣文绣绮……其富与王侯埒也。”[13]扬州商人资本雄厚,更是“无不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饰舆马及诸摊钱之戏。”[14]著名学者顾起元(1565-1628)还以其亲身见闻概括了南京的风尚变迁:“正、嘉以前,南都风尚厚为醇厚……军民以营生务本、畏官长、守朴陋为常,后饰帝服之事少,而买官鬻爵、服舍亡等、几与士大夫抗衡者,百不一二见之;妇女以深居不露面、治酒浆、工织为常,珠翠绮罗之事少,而拟饰倡妓、交结绀媪、出入施施无异男子者,百不一二见之。”[15]但是正、嘉以后的变化,如同风云际会瞬息万变,他借用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今京师贵戚,衣服、饰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之甚矣。”进而感慨“近日留都风尚往往如此,奢僭之风在闾左,富户甚于缙绅”[16]。连山东博平县这样的小城,也是“至正德、嘉靖间而古风渐渺……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绔”[17]。郓城百姓在正德、嘉靖前老实敦厚,易于治理,此后却“竟尚奢靡,齐民而士人之服,士人而大夫之服……胥隶之徒亦华侈相高,日用服食拟于市宦”[18]。江西永丰县从前“男子惟绸布土缣,富者间衣文绮,以袭以布,谓之衬衣,士非达官,员领不得辄用丝,女子服饰视贫富以为艳朴”,但嘉靖中叶却是“不以分制,而以财制,侈富逾节者亦既多矣”[19]。同时的南直隶六合县也是“皆高帽大袖,履舄无等,妇女高髻长衣短裳,珠绮之饰颇侈僭”[20]。南通州在弘治、正德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士大夫家居多素练衣、缁布冠,即诸生以文学名者,亦白袍青履游行市中,庶氓之家则用羊肠葛及太仓本色布,此二物价谦而质素,故人人用之,其风俗俭薄如此”,但万历时“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绸、宋锦、云缣、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下逮绔袜,亦皆纯采……向所谓羊肠葛、本色布者,久不鬻于市,以其无人服之也。至于驵会庸流、幺么贱品,亦带方头巾,莫知厉禁。其徘优隶卒、穷居负贩之徒,蹑云头履行道上者踵相接,而人不以为异”[21]。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丝帛不衣,不金线不巾,不云头不履”[22]的现象:在南直松江,“奴隶争尚华丽”,“女装皆踵娼妓”,“大家奴皆用三穰官履,与士宦漫无分别”[23];在河南内丘,“门快舆皂无非云履,医卜星相莫不方巾”[24];在福建福安,“方巾盈路,士大夫名器为村富所窃,而屠贩奴隶亦有着云履而白领缘者”[25]……检阅明朝中后期史籍,类似事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所以万历时曾任吏部尚书的张瀚(1513-1595)这样总结说:“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7]准确明了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服饰方面的心态,成为今人研究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的不刊之言。

这种公然的僭礼越制居然成为“人不以为异”的社会风尚,除了富商大贾的兴风作浪之外,具有特别身份的士大夫阶层的攀比、竞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人把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归结于“豪门贵室,导奢导*”,[23]“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26]。如内阁首辅张居正(1525-1582)政治上锐意改革,生活上却极尽奢靡,“性喜华楚,衣必鲜美耀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一时化其习,多以侈饰相尚”;工部郎徐渔浦,“每客至,必先侦其服何抒何色,然后披衣出对,两人宛然合璧,无少差错”[27]。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般市民也竞相以奢侈,“服舍违式,婚宴无节,白屋之家,侈僭无忌”[28],终于蔚为一代时尚,向明初确定的礼法道德秩序展开了猛烈的冲击。

朱元璋曾对全国官民百姓衣冠首饰的式样作了明确规定,但明朝中后期的服饰却是新式新制,变幻莫测,已大大冲决封建网罗,详见下文。

朱元璋曾严厉禁止官民百姓服饰僭用龙凤纹,违者,“官民各杖一百,徒三年;工匠杖一百,连当房家小起发赴京,籍充局匠”[6](洪武八年三月,“智勇超迈”、战功显赫的德庆侯廖永忠甚至因僭用龙凤纹而被赐死)。酷肖龙袍的蟒衣(少一爪),只有内阁大臣受皇恩赏赐才有资格穿着,佩玉腰带则只有三品以上高级官员才能享用,违者比照僭用龙凤纹拟断。但在明朝后期,“内官衣蟒腰玉者,禁中殆万人,而武臣万户以上即腰金,计亦不下万人。至于边帅缇骑,冒功缴赏,腰玉者又不知其几也”[29],甚至连小小的八品官也“皆僭系金带,衣麟蟒”[30]。当时人总结的“天下服饰僭拟无等者”有三种人:其一为勋戚,如散骑舍人不过八品芝麻官,却“皆衣麟服,系金带,顶褐盖”;附马庶子按例当为庶民,然“其衣亦如勋卫,而衷以四爪象龙”。其二为宦官,“辄衣似蟒、似斗牛之衣,名为‘草兽’,金珠晃目,扬鞭长安道上,无人敢问”;王府承奉“亦被蟒腰玉,与抚按藩臬往还宴会,恬不为怪也”。其三为妇女,“至贱如长班,至秽如教坊,其妇外出,莫不首戴珠箍,身被文绣,一切白泽、麒麟、飞鱼、坐蟒,靡不有之”[31],与公侯补绣毫无二致。

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文武百官视事办公的常服——团衫,其前胸后背均缀用金银彩线绣成的饰服,称为“补子”,其服遂名“补服”,以标识品级之高下。其中公、侯、伯、驸马绣麒麟、白泽(传说中能言、通达万物之情的神兽),文官一品绣仙鹤翩翩翱翔,二品绣锦鸡安然漫步,三品绣孔雀冲天着地,至九品则绣鹌鹑觅食草丛,未入流的杂职官绣练鹊。至于教坊司乐工,

其地位卑鄙,只能戴青色卍字巾,系红绿褡禣,常服则绿头巾,“以别于士庶”。教坊官由于“近墨者黑”,亦被视为“有溷清流”。然而这个严密的等级体系却在明朝后期被冲开了一个大缺口,“向闻教坊官绣补俱圆,其实正方,与朝臣无异,且亦衣练鹊如士夫”[32],甚至乐工的装束也是“进贤冠束带,竟与百官无异,且得与朝会之列”[33]。教坊司妓女由于经常出入交际场中,完全突破了只许穿劣质衣服的禁令,“倡优服饰侈于贵族”[34],并领导着时装潮流,新式新制,世间争相仿效:“弘治、正德初,良家耻类娼妓,自刘长史更仰心髻效之,渐渐因袭,士大夫不能止。近时冶容,犹胜于妓,不能辨焉。”[35]“南曲衣裳妆束,四方取以为式”,特别是秦淮名妓的服饰,号称“时世妆”[36],更为世人所模仿。本来只能“戴明角冠,皂褙子”的贱民,如今却成了时装潮流的领袖,这当是明初肉食者们始料所未及的。

朱元璋曾严格规定庶民百姓只能“服浅色”,不得穿闪光锦绮,首饰不得用金玉珠翠。但在明朝后期,大红礼服“以为常服,甚而用锦缎,又甚而装珠翠矣……寝*至于明末,担石之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婢女出使非大红里衣不华”[37]。当是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7]的现象蔚然成风,国家律令被置若罔闻,“巾服违制之禁,视若弁髦矣”[38]。明朝政府的强权约束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已变得软弱无力,封建等级体系被彻底打乱,这是明朝中后期服饰变迁所蕴含的最重大的社会意义。

二、追逐时髦的流变性

明朝中后期服饰的变迁,大抵说来,质地由低廉朴素转向高贵华丽,颜色由浅淡单调转向鲜艳纷繁,式样由规整刻板转向新奇复杂,而且变换周期短促,极力追求时髦,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丰富多彩的发展时期。

以河南太康县为例,“国初时衣衫褶前七后八,弘治间上长下短褶多;正德初上短下长三分之一,士夫多中停,冠则平顶,高尺余,士夫不减**寸;嘉靖初服上长下短似弘治时,市井少年帽尖长,俗云边鼓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者用罗绫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髻高寸余;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唯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多,髻高如官帽,皆铁丝胎,高六七寸,口周尺二三寸余”[39]。同时的福建建宁县,“男饰皆瓦笼帽,衣履皆丝,时改新样;女饰衣锦绮,被珠翠,黄金横带,动如命妇夫人”[40]。

万历初年的南直隶通州,“衣长,裙阔,领宽,腰细,倏忽变异,号为时样”[21]。尤其是东南都会南京,在这方面非常突出,“殊形诡制,日异月新”。仅一小小的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等名目,质地则有帽罗、纬罗、漆纱、马尾纱、龙鳞纱等品种,“至以马尾织为巾,又有瓦楞、单丝、双丝之异,于是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鞋子在以前只有云履、素履,万历时又有了方头短脸、鞋、罗汉革及、僧鞋等样式,“其跟益务为浅薄,至拖曳而后成步,其色则红紫黄绿亡所不有”[41]。而范濂(1540-?)根据亲身经历记载松江的服饰变迁,既显得真实可信,且可见其追逐时髦的势头似乎更在南京之上:余始为诸生,见朋辈戴桥梁绒线巾,春元戴金线巾,缙绅戴忠靖巾。自后以为烦,俗易高士巾、素方巾,复变为唐巾、晋巾、汉巾、褊巾。丙戌(万历十四年,1586)以来,皆用不唐不晋之巾……今又有马尾罗巾、高淳罗巾。男人衣服,予弱冠时,皆用细练裙褶,老者上长下短,少者上短下长,自后渐易两平,其式即皂隶所穿冬暖夏凉之服,盖胡制也。后改阳明衣、十八学士衣、二十四气衣,皆以练为度,亦不多见。隆、万以来,皆用道袍,而古者皆用阳明衣,乃其心好异,非好古也。绫绢花样,初尚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今皆用千钟粟倭锦、芙蓉锦大花样,名四朵头,视汉唐诸锦,皆称厌物矣。罗·初尚暖罗、水围罗,今皆用湖罗、马尾罗、绮罗,而水围罗又下矣。其他纱绸,更易不可胜计。[23]

这里提到的忠靖巾,即忠静冠,系嘉靖七年(1528)特定的官员燕居冠戴,京官则七品以上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地方则各省方面官及府州县官才有资格使用,武官限都督以上,其余人等不得滥用。但是“嘉靖末年以至隆、万两朝,深衣大带,忠靖、进士等冠,唯意制用……朝家也曾设禁,士民全不知警”[42]。北直隶广平府也是“忠静之制,杂流、武弁、驿递、仓散等官皆僭之,而儒生、学子羡其美观,加以金云,名曰凌云巾”[34]。至于上文涉及的瓦笼马宗帽,又称瓦楞帽或瓦楞马宗帽,以马牛尾编结而成,范濂也记载了它在松江地区的流变:“瓦楞马宗帽,在嘉靖初年惟生员始戴,至二十年外,则富民用之,然亦仅见一二,价甚腾贵……万历以来,不论贫富皆用马宗,价亦甚贱,有四五钱、七八钱者。”[23]而万历中叶浙江海宁县的瓦楞帽仅“所值一二钱,虽丐者亦用”[43],逐渐走向普及化。

在这股追逐时髦的潮流中,有三种文化事象值得大书特写:一曰地域中心。以苏州为代表的吴中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服饰最为新潮,引起周围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关注,遂成为时代风尚播布的策源地。时人谓苏州“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44];“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45],以至于有“吴俗奢靡为天下最”的说法。这种地域扩散性对于明朝中后期服饰的变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全社会热衷穿着,刻意打扮,把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曰名人效应。古代名人多是一些风流雅致的士大夫,知识渊博,见闻淹洽,而且拥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生活上比较考究,往往想方设法追求较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所以很容易引起一般市民的崇尚。如著名文学家陈继儒(1558-1639,号眉公)惯于标新立异,“每事好制新样,人辄效法”,他所制戴的头巾被当时人称为“眉公巾”[46]。著名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在服装式样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别出心裁地穿起了一种用松江紫花布缝制的道袍,这种衣服本是当地的“送终之服”,但因为他是名人,人们非但不以为怪,反争起模仿,“一月而变国俗”,致使“布价骤高”[47]。这种对名人的仿效也促使明朝后期的服饰不断翻新,精益求精。

三曰妇女优势。古代妇女由于社交活动相对较少,抛头露头的机会一般不多,封建政府的清规戒律对她们的约束往往不易凑效,这就使得妇女服饰的争奇斗妍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而且往往不顾经济实力,竟尚虚荣。时称“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48],“男子僭于外,法可以禁止,妇女僭于内,禁有所不及,故移风易俗,于此尤难。原其始,大约起于缙绅之家,而婢妾效之,寝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

富豪始以创起为奇,后以过前为丽,得之者不以为僭而以为荣,不得者不以为安而以为耻。或中人之产,营一饰而不足;或卒岁之资,制一裳而无余,遂成流风,殆不可复”[37]。这种风气的感染性极强,从南到北都普遍存在。

北直隶隆庆州“士民竟以华服相夸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饰”[49]。南京妇女服饰,“在首者翟冠,七品命妇服之,古谓之副,又曰‘步摇’。其常服:戴于发者,或以金银丝,或(以)马尾,或以纱;帽之有冠,有丫髻,有云髻,俗或曰‘假髻’”[50]。服装程式也很难墨守陈规,时间稍长就被淘汰,万历初年犹十余年一变,万历中叶就缩短为两三年一变,“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綦之工,无不变易”[51]。

至于松江妇女服饰的变迁则更为复杂,范濂记载说: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员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鬓,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年少者用头木匝,缀以团花方块,身穿裙袄,袄用大袖员领,裙有销金拖。自后翻出挑尖顶髻、鹅胆心髻,渐见长员,并去前饰,皆尚雅装。梳头如男人直罗,不用分发,蝶鬓髻皆后垂,又名堕马髻,旁插金玉梅花一二支,前用金绞丝灯笼簪,两边西番莲俏簪,插二三对,发股中用犀玉大簪,横贯一二支,后用点翠卷荷一朵,旁加翠花一朵,大如手掌,装缀明珠数颗,谓之鬓边花,插两鬓边,又谓之飘枝花。耳用珠嵌金玉丁香,衣用三领窄袖,长三尺余,如男人穿褶,仅露裙二三寸。梅条裙拖、膝裤拖,初尚刻丝,又尚本色,尚画,尚插绣,尚推纱,近又尚大红绿绣,如藕莲裙之类,而披风、便服,并其梅条去之矣。包头不问老幼皆用,万历十年内,暑天犹尚马宗头箍,今皆易纱包头,春秋用熟湖罗,初尚阔,今又渐窄……以包头不能束发,内加细黑马宗网巾,此又梳装一幻,而闻风效尤者皆称便矣。[23]

其形色之诡异,名目之繁多,变换之迅速,并不亚于现代商品社会,明朝中后期服饰之追逐时髦的风尚于此可见。

松江妇女服饰男式化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男女服饰漫无区别的社会现象,与此相适应,有的地方则出现了男人服装女式化的风气:“嘉靖末年以至隆、万两朝……富贵公子衣色大类女妆,巾式诡异难辨。”[42]浙江桐乡县“自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丁未(万历三十五年,1607),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东南郡邑凡生员、读书人家有力者,尽为妇人红紫之服”。于是有冬烘先生套改唐诗来讥刺说:“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52]崇祯时浙江乌程县也颇为“佻达少年以红紫为奇服”[53]。这种“厌常喜新,去朴从艳”的行为,表明当时人们追逐时髦的风尚达到了极点,他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服装式样的更换和用料的华美,而千方百计寻求更加新奇怪异的刺激。甚至连偏远的四川洪雅县也是“妇女好为艳妆,髻尚挺心,两袖广长,衫几曳地;男子则士冠方巾,余为瓦棱帽,市井之人多以麻布为之,谓之凉帽,与有丧得同”[53],虽然怪诞离奇,却被奉为时尚。浙江湖州一带,“以前富贵家女妆止重金宝,今仍制巧样,金宝却束之不用,别用珠翠珊瑚奇巧等物”[54],标新立异,独出心裁。

而南京尼姑虽遁身空门,却心系红尘,“衣服绮罗,且盛饰香缨麝带之属”[55],受世俗的影响亦自不浅,恰好应验了当时人的感叹:“习俗移人,捷于影响,甚可畏也!”[42]

由于社会风气普遍讲究穿着,一些经济实力并不富裕的市民也趋之若鹜,竟尚虚荣。杭州居民“服食器用月异而岁不同已,毋论富豪贵介,纨绮相望,即贫乏者,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7]。甚至连素以清操自命的寒士也免不了要追赶一番时髦:“布袍乃儒家常服,迩年以来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绸绢色衣,谓之薄华丽,而恶少且必从典肆中觅旧段旧服,翻改新制,与豪华公子列坐……上海生员,冬必服绒道袍,暑必用马宗布绿伞,虽贫如思丹,亦不能免。更多收十斛麦,则绒衣巾盖,益加盛矣。”[23]在这种风尚导向之下,如果有人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受到别人的轻贱蔑视:“不衣文采而赴乡人之会,则乡人窃笑之,不置之上座。”[21]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迅速转换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主动积极地投入时代潮流之中。

三、审美情趣的世俗性

审美情趣是人类精神风貌的体现。任何服装的图案纹彩,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工艺手段,而总是寄寓着一定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服饰从商周时代起就显露出色彩有所象征、图纹有所寓意的民族风格。隋唐以前的服饰图案主要是模拟自然景物,最常见的纹饰有云朵、花鸟、几何纹、缠枝花等,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含蓄的审美情趣。

这种恬淡、宁静如同田园诗般的意境,在明朝中后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明朝中后期服饰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必然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明显的世俗性。

这个时期的服饰图案在色彩上讲究鲜艳浓郁,构图方式则趋于豪华繁缛,将若干种不同形状的图案拼合在一起,形成了许多寓意丰富的固定模式,直截了当地展示了世人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向往和追求的心态。

例如将芙蓉、桂花和万年青画在一起,称为“富贵万年”;将蝙蝠和云朵画在一起,称为“福从天降”;将鹭鸶和芙蓉画在一起,称为“一路荣华”;将骏马、蜜蜂和猿猴画在一起,称为“马上封侯”;花瓶里画三支长戟,叫做“连升三级”;金鱼配上海棠,叫做“金玉满堂”;莲花配上鲤鱼,叫做“连年有余”;麦穗、蜜蜂和花灯凑在一起,名曰“五谷丰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图案构思巧妙,含义隽永,名字优美,把长期积淀在中国古代民众心底深层的求祥和、祈富达的种种希冀,都化做了美观生动的图案再现于方寸之间,即使目不识丁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寓意,各取所需而又恰当地抒发了他们的寄托和情感[56]。

四、服装生产的商品性

16世纪的明朝中叶,尽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还占统治地位,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促使社会生产各部门更加商品化。仅就服饰生产来说,从原料的种植到丝棉的纺织,以及成品的供销诸环节,都无不打上商品经济的烙印。

明代以前,中国传统的衣服用料是丝绸和葛麻,分别为上流社会和下层平民所使用。宋元以来特别是明初以来推广的植棉业,在明朝中后期趋于兴盛,“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57]。由于棉布具有产量高、纺织易、成本低、保暖性能好、结实耐穿等优点,而且印染缝制也简便易行,所以迅速成为最主要的服装原料。松江的小农以织布为业,日成一匹,投入市场的棉布竟数以万计,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号称“衣被天下”;浙江嘉善县居民“燃脂夜作,男妇或通宵不寐”地纺绩棉纱,“日可得纱四五两”,涓涓细流也汇成巨大数额,故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①[58]之谣。但当地的棉花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山东、河南的农田则大半植棉,向江南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料。时谓“中州沃壤,半植半棉,乃棉花尽归商贩”[59],说明其产品全部投入了市场,商品化程度是很深的。在江西铅山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原材料,有福建的大田生布,浙江的湖丝、绫缎,湖广的罗田布,嘉兴的西塘布,以及苏州青、松*江、南京青、瓜州青、连青、红绿布,松江大梭布、小中梭布,湖广孝感布、临江布、信阳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布、粗麻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布、粗麻布、书坊生布、漆布、大刷竟、小刷竟、葛布、金溪生布、棉纱、净花、子布、棉带褐子布、布被面、黄丝、丝线、纱罗、各色丝布、杭绢、绵绸、彭刘缎、衢绢、福绢,等等,琳琅满目,“皆商船往来货物之重者”[60]。创作于嘉靖末万历初的《皇都积胜图》,画面上反映了北京的“朝前市”不仅有布匹、绸缎、皮毛等服装原材料,而且还有衣裳、冠巾、靴袜等成品在鳞次栉比的货摊上出售。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署名“实父仇英制”的《南都繁会图卷》,也反映了明朝后期南京市面上有大量的巾帽、靴鞋等物正在制作

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有小说、画集、游戏中的人物等等一琥珀为名。

矿物别名北方之金,虎魄

常见种类 金珀,血珀,翳珀,棕红珀,蓝珀,绿珀,虫珀,蜜蜡,珀根等

来源古代松柏科、豆科植物的树脂,埋于地层年久而成的化石样物质。通常年龄大于1500万年。

性状不规则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血红色、黄棕色或暗棕色,近于透明。质松脆,断面平滑,具玻璃样光泽,捻之即成粉末。无臭,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不溶于水,燃烧易熔,并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

性味归经甘,平。

功能主治镇静,利尿,活血。用于惊风,癫痫,心悸,失眠,小便不利,尿痛,尿血,闭经。

用法用量 0.5~1钱,多入丸、散剂服。

备注(1)东北地区有一种“抚顺珀”,又称“千金寨煤珀”、“烟煤精”,是从煤矿层中采掘而来。体重坚硬,色发黑,焚之发黑烟并有煤气,与琥珀来源不同,不宜作琥珀入药。

人名《红楼梦》中的丫鬟名 琥珀,是贾母身边的大丫鬟,照顾贾母起居生活,也负责传话、取物等各色杂事,宝玉病时曾被派去服侍黛玉,凡有贾母出场必在身旁。

琥珀的英文名称为Amber,来自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也有说法认为是来自阿拉伯文Anbar,意思是“胶”,因为西班牙人将埋在地下的阿拉伯胶和琥珀称为amber。中国古代认为琥珀为“虎魄”意思是虎之魂。

琥珀是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掩埋地下,经过很长的地质时期,树脂失去挥发成分并聚合、固化形成琥珀(注:多米尼加、墨西哥琥珀是豆科植物树脂化石)。抚顺琥珀、马来西亚婆罗洲琥珀常与煤层相伴而生。琥珀是碳氢化合物,含有琥珀酸和琥珀树脂,化学成分为C10H16O,其中碳79%,氢10.5%,氧10.5%,有时还含有少量硫化氢。琥珀的形状多呈饼状、肾状、瘤状、拉长的水滴状和其它不规则形状。属非晶质体。颜色多呈**、橙**、棕色、褐**或暗红色,浅绿色和**、淡紫色的品种极为罕见。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539-1.545,无多色性。硬度2-3,密度1.1-1.16g/cm3。性脆,无解理,具贝壳状断口。琥珀为有机物,加热到150℃即软化,250℃-300℃熔融,散发出芳香的松香气味。琥珀溶于酒精。常含有昆虫、种子和其它包裹体。

最早记录的化石树脂是石炭纪[2],但琥珀一直到白垩纪早期才出现。著名的琥珀沉积岩来自波罗地海地区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琥珀主要是古代裸子植物的树脂,但现在则有开花类植物所产生的树胶。波罗的海区琥珀有时含有昆虫或植物的残体。推测该琥珀可能是在原始松树种Pinus succinifera 的森林中形成。全新世的半化石硬树脂与琥珀的不同处在于它们在有机溶液中会熔解。

颜色一般为黄红色调,透明到前透明。在150℃时,琥珀会软化。优质的琥珀可以加工成工艺品,质次的则可以用作化工材料。琥珀属于沉积作用的产物,主要产于白垩纪或第三纪的砂砾岩、煤层的沉积物中。中国辽宁抚顺、河南西峡盛产琥珀。

琥珀是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掩埋地下,经过很长的地质时期,树脂失去挥发成分并聚合、固化形成琥珀。它常与煤层相伴而生。琥珀是碳氢化合物,含有琥珀酸和琥珀树脂,化学成分为C10H16O,其中碳79%,氢10.5%,氧10.5%,有时还含有少量硫化氢。琥珀的形状多呈饼状、肾状、瘤状、拉长的水滴状和其它不规则形状。属非晶质体。颜色多呈**、橙**、棕色、褐**或暗红色,浅绿色和**、淡紫色的品种极为罕见。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539-1.545,无多色性。硬度2-3,密度1.1-1.16g/cm3。性脆,无解理,具贝壳状断口。琥珀为有机物,加热到150℃即软化,250℃-300℃熔融,散发出芳香的松香气味。琥珀溶于酒精。常含有昆虫、种子和其它包裹体。

现在树脂被进行商业化收集,例如产自新西兰高瑞松的硬树脂。波罗的海区琥珀用珠宝焐,而硬树脂则用于装饰业。Spencer等最近根据新西兰宝石协会研究社提供的样品及从新西兰煤矿产地中获得的样品,重新全面研究了这些产自新西兰的柯巴树脂。在他的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宝石学发现显示,经典宝石学书籍中介绍的鉴定柯巴与琥珀的乙醚,实际上对Kauri树脂的效果并不理想,也就是说部分Kauri柯巴树脂实际上并不溶于或只是轻微溶于乙醚中。在这些不溶的柯巴树脂上滴上一滴乙醚,30s后没有反应或反应轻微;而在这些新西兰柯巴树脂(包括25Ma的树脂)上滴一滴酒精,30s后全部出现溶于酒精的反应:表面发粘或变得不透明,而真正的琥珀滴上酒精则完全没有反应,表明不溶于酒精。柯巴树脂在冰醋酸中亦易产生与酒精类似的溶解反应,但冰醋酸会产生刺激气味并有可能对。人体产生烧伤,因此不宜作为宝石学测试方法。另外,他的测试还表明,天然柯巴树脂在紫外荧光下的反应是不稳定的,该项测试难以作为鉴别琥珀与柯巴树脂的鉴定性依据。

琥珀的品种和评价。中国根据琥珀的不同颜色、特点划分的品种为金珀、血珀、虫珀、香珀、石珀、花珀、水珀、明珀、蜡珀、密腊、红松脂等,其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例如,虫珀和灵珀应该算是一种,都是指含有动物遗骸的琥珀。花珀是指经过人工爆花工艺的琥珀,其中要注意,压制琥珀的泡花特别细碎,无序,背景浑浊。蜜腊是指不透明的琥珀,“千年琥珀,万年蜜蜡”之说乃谬误。香珀是指摩擦后香味明显的蜜蜡,因为通常蜜蜡的处理程度小,所以香味浓郁。水珀是指内含水滴的琥珀,也叫水胆琥珀。

现在琥珀的价值不高,除非是古董、精湛的艺术品或含有生物遗体。琥珀依昆虫的清晰程度、形状大小、颜色决定其经济价值。颜色浓正,且杂质不多者为佳。颜色以蓝、绿色和血红为好,但目前绿色琥珀发现在多米尼加、墨西哥以及中国抚顺等地,波罗的海绿珀多为高温下置于在化学药剂中所致。透明血珀大多为高温烤色所致,天然血珀会有可见的内含物,通常,颜色浓正通常伴随少量可见杂质,有种说法是,微小的内含物是琥珀的致色因素,也是来源于此。最贵重的品种是包裹含昆虫的琥珀,俗称“琥珀藏蜂”,以昆虫清晰、形态栩栩如生、个体大、数量多为最佳。

琥珀琥珀的保养。琥珀的熔点低,易熔化,怕热,怕曝晒,琥珀制品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不宜放在高温的地方。琥珀易脱水,过分干燥易产生裂纹。琥珀属有机质,不宜接触有机溶剂,如指甲油、酒精、汽油、煤油、重液中,不宜放入化妆柜中,一般情况下,不要用重液测定其密度和用浸油法测折光率。琥珀性脆,硬度低,不宜受外力撞击,应避免摩擦、刻划,防止划伤、破碎。

琥珀琥珀是一种古老的宝石饰品材料,作为宝石,也有近6000年的历史。在中国、希腊和埃及的许多古墓中,都曾出土过用琥珀制成的饰品。古罗马的妇女,有将宝石拿在手中的习惯,其原因是在手掌的温度下,琥珀受热能发出一种淡淡的优雅的芳香。古罗马人赋予琥珀极高的价值,一个琥珀刻成的小雕像比一名健壮的奴隶价值都高。琥珀还能够消痛镇惊,有的地方常给小孩胸前挂一串琥珀,以此驱邪镇惊。

琥珀常产于煤层中,与煤精伴生。抚顺琥珀主要产于新生代早期第三纪含琥珀的煤层中,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产的琥珀最著名,其它如北美、美国、印度、新西兰、缅甸等国均有产出。中国的琥珀产地有辽宁抚顺和河南南阳地区,抚顺产的琥珀呈黄到金**,其中常包含有昆虫,清晰美观,是极珍贵的品种。南阳产的琥珀质量差些,只能药用和制作压制琥珀。

琥珀的分类

如果按琥珀的透明度来划分,可分为:透明琥珀,不透明琥珀,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花琥珀。不透明的琥珀,传统上习惯称之为 “密蜡”,我们还常碰到有关琥珀的其他名称:

老蜜——指出土年代久远的不透明琥珀,红橙色。

血珀——指出土年代久远的透明琥珀。颜色如同高级红葡萄酒的颜色。

骨珀——指白色的琥珀。

性味归经甘,平。

功能主治镇静,利尿,活血。用于惊风,癫痫,心悸,失眠,小便不利,尿痛,尿血,闭经。

用法用量 0.5~1钱,多入丸、散剂服。

备注(1)东北地区有一种“抚顺珀”,又称“千金寨煤珀”、“烟煤精”,是从煤矿层中采掘而来。体重坚硬,色发黑,焚之发黑烟并有煤气,与琥珀来源不同,不宜作琥珀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一、琥珀的应用

琥珀是史前松树脂的化石,形成于4000万年至6000万年前,琥珀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以及少量的硫,硬度2-3,比重1.05-1.10,熔点150c-180c,燃点250c-375c。没有两块琥珀是完全相同的,配带琥珀能抵抗辐射的侵害,琥珀还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中医琥珀可入药。

琥珀自古以来是欧洲贵族佩戴的传统饰品,代表着高贵、古典、含蓄的美丽。 以下是几条琥珀的应用(仅供参考)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Amber

归经

心;肝;小肠经;膀胱;肺;脾经

药理作用

镇静安神、利尿。

中药化学成分

主含树脂,挥发油,二松香醇酸(diabietinolic acid),琥珀银松酸(succinosilvic acid),琥珀树脂醇(succinoresinol),琥珀松香醇 (succinoabietol),琥珀酸(succinic acid),龙脑(borneol),琥珀氧松香酸(succoxyabietic acid)、琥珀松香醇酸(succinoabietinolic acid),还含有钠、锶、硅、铁、钨、镁、铝、钴、镓等元素。

功效

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去翳明目

考证

1. 《雷公炮炙论》:凡使红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翳珀、琥珀。红松脂如虎珀,只是大脆文横;水珀多无红色,如浅黄,多粗皮;彼石珀如石重,色黄不堪用;花珀文似新马尾松,心文一路赤一路黄;象珀,其内似有物,极为神妙;翳珀为众珀之长,故号曰翳珀;琥珀如血色,安于布上拭,吸得芥子者真也。

2. 陶弘景:旧说云是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俗有虎魄中有蜂,形色如生。《博物志》又云,烧蜂巢所作,恐非实。此或当蜂为松脂所粘,因堕地沦没尔。刮屑服,疗瘀血至验。以赤者为胜。

3.《大明一统志》:琥珀,产缅、謇诸地,松脂入地千年所化。又云,松木精液凝成,其中亦有蚊蠛等形者。以火珀及红杏看为上,血珀、金珀次之,蜡珀最下,又其下者,供药饵而已。

4.《纲目》:琥珀拾芥,乃草芥,即禾草也,雷氏言拾芥子误矣。《唐书》载西域康干河松木,入水一、二年,化为石,正与松枫诸木沈入士化珀同一理也。今金齿、丽江亦有之。其茯苓千年化琥珀之说亦误传也。色黄而明莹者名蜡珀;色若松香,红而且黄者名明珀;有香者名香珀。

5.《增订伪药条辨》:琥珀,以药用者之鉴别,以深红明透质松脆者为血珀,最佳。广西产者,色红明亮为西珀,亦佳。黄嫩者次之,金珀更次。厦门产者,色淡黄有松香气,为洋珀,更次。他如云贵边省,人死以松香榇填材底,伏土深久,松香由黄转黑,土人名曰老材香,以充琥珀,年久古墓中往往发见之,然色黑无神光,仍含松香气,为最次,不入药用。凡安心神,定魂魄,宜生用,与灯芯同研,去灯芯。眼科宜入豆腐内煮用。

科属分类

其它矿物药

拉丁文名

Succinum

主治

惊悸失眠;惊风癫痫;血淋血尿;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目生障翳;痈肿疮毒

生态环境

主要分布于白垩纪或第三纪的砂砾岩、煤层的沉积物中。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琥珀属阳,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结之苦。

2.《本草经疏》:琥珀,专入血分。心主血,肝藏血,人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此药毕竟是消磨渗利之性,不利虚人。大都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谈渗药则利窍行水,从金石镇坠药则镇心安神。

3.《本经逢原》:琥珀,消磨渗利之性,非血结膀胱者不可误投。和大黄、鳖甲作散,酒下方寸匕,治妇人腹内恶血,血尽则止。血结肿胀,腹大如鼓,而小便不通者,须兼沉香辈破气药用之。又研细敷金疮,则无瘢痕,亦散血消瘀之验。

采收和储藏

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

国内资源分布

产辽宁、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

用药禁忌

阴虚内热及无瘀滞者忌服。《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勿服琥珀以强利之,利之则愈损其阴。

动植物形态

多呈不规则的粒状、块状、钟乳状及散粒状。有时内部包含着植物或昆虫的化石。颜色为**、棕**及红**。条痕白色或淡**。具松脂光泽。透明至不透明。断口贝壳状极为显著。硬度2-2.5。比重1.05-1.09。性极脆。摩擦带电。

功效分类

安神药;祛瘀药;利尿通淋药

药用植物栽培

松脂凝结而成,自然产生。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用时捣碎研成细粉。《雷公炮炙论》:凡入药中,用水调侧柏子末安于瓷锅中,安琥珀于末中了,下火煮,从巳至申,别有异光,更捣如粉,重筛用。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琥珀为不规则块状、钟乳状、粗颗粒状。块状者大小不一;钟乳状者直径1-4.5cm,长达7cm。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血红色、淡**至淡棕色或深棕色,常相间排列;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树脂样光泽。体较轻,质酥脆,捻之易碎。断面平滑,具玻璃样光泽。摩擦之,显电气性,能吸引灯心草或薄纸片。稍有松脂气,味淡,嚼之易碎,无砂石感。以块整齐、色红、质脆、断面光亮者为佳。

(2)煤珀 为不规则多角形块状或颗粒状。淡**、淡棕色或黑褐色。有光泽,质坚硬,捻不易碎。断面有玻璃样光泽。有煤油气,味淡。嚼之无砂石感。以色黄棕、断面有玻璃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琥珀浅**;折射率N≈1.535,几乎见不到糙面;风化后,折光率降低,N≈1.510或1.490。煤珀蜡**,质地较杂;折射率N≈1.540。两者于正交偏光间全黑,为非晶质均质体。

品质标志 杂质含量限制:取琥珀或煤珀粉末约1g,用石油醚10ml振摇提取,滤过,取滤液5ml,加醋酸铜试液(1%)10ml振摇,石油醚层不得显蓝绿色。(检查松香)

商品规格 过去按产地不同分为:

(1)云珀 质坚脆,透明,色深红,手捏这成碎末,无粘性,最佳。分两等一:一等:血珀,橙红至赤褐色。二等:柳青,色淡而带黄绿色,大块者可作器皿。

(2)广西珀 色红而带黄,不甚透明,质松脆,含泥,燃之略有松香气,次之。

(3)河南珀 色黄微红,质轻松,捏之易碎,略带粘性,烧之亦有松香气。

(4)湖南珀 色发黄,体重,质硬,不发酥,用手捏不碎,质差。

(5)抚顺珀 色发黑,体重,质坚硬,烧之发黑烟并有煤气,质更差。

过去尚有“毛珀”和“光珀”之分。“毛珀”系天然品,未经加工,表面不光滑,药用多为此种;“光珀”为加工品,表面光滑,都作器皿,又称器珀。

性味

甘;平;无毒

中药化学鉴定

(1)琥珀燃之易熔,稍冒黑烟,刚熄灭时冒白烟,微有松香气。煤珀燃之冒黑烟,刚熄灭时冒白烟,有似煤油的臭气。

(2)光谱测定 分别取琥珀和松香的样品各1g,以石油醚(60-90℃)10ml浸渍4h,滤过,滤液以石油醚稀释至每1ml含药0.1-1mg,以岛津UV2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琥珀的吸收峰是228nm,松香的吸收峰是242nm、251nm。

(3)X射线衍射分析 琥珀属非晶质体,故无X射线衍射反映。

(4)差热分析曲线琥珀的曲线无明确峰谷和失重点,且比煤珀的更复杂:吸热100-110℃(小、宽),370℃(小),515℃(中),645℃(大)。约50℃开始,至 480℃急骤失重,占样重的85%;自480-750℃失重缓慢,占样品的25%。即受热挥发,高温(-800℃)全部挥发。

煤珀的热分析曲线特征为:吸热390℃双谷(中),465℃(中);放热493℃(小),605℃(中);分三段失重,即分别在390℃双谷间,465℃尖谷段和456-605℃间。这些特点与其C:H:O比例相关。

药材基源

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

临床运用

1. 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风寒温疫邪热,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欲出发搐:真琥珀、天竺黄、檀香、人参、白茯苓各一两半,粉草三两,枳壳(麸炒)、枳实 (麸炒)二味各一两,水飞朱砂五两,山药一斤(锉作小块,慢火炒令热透),胆南星一两,金箔百片(去护纸,取见成药一两,同在乳钵内极细杵,仍和匀前药末用)。前十二味,除朱砂、金箔不入研,内余十味,檀香不过火外,九味或晒或焙,同研为末,和匀,朱砂、金箔每一两重,取新汲井水一两,重入乳钵内略杵匀,随手丸如绿豆大一粒,阴干。用葱汤化服,百日内婴儿每丸分三次投,二岁以上者止一丸或二丸。(《活幼心书》琥珀抱龙丸)

2.治天吊惊风发搐:琥珀末一分,真珠末一分,朱砂末半分,铅霜半分,赤芍药末一分半。上拌匀,每服一字,煎金、银、薄荷汤调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琥珀散)

3.治小儿胎惊: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为末,猪乳调一字,入口中。(《仁斋直指方》)

4.治小儿胎: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仁斋直指方》)

5.治健忘恍惚,神虚不寐:琥珀、羚羊角、人参、白茯神、远志(制)、甘草等分。上为细末,心血和炼蜜丸,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汤嚼下。(《景岳全书》琥珀多寐丸)

6.治病后虚烦不睡:琥珀、真珠、生地、甘草各一钱,当归、黄连各三钱,朱砂二钱。上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食后,麦门冬汤下。(《活人心统》琥珀安神丸)

7.治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珀一钱,天冬一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生地五钱,丹参二钱,丹皮二钱,赤芍、木通各一钱,甘草梢五分,淡竹叶二十张,灯心三尺。(《医醇腾义》琥珀导赤汤)

8.治心经蓄热,小便赤涩不通,淋沥作痛:琥珀为细末,每服半钱,浓煎萱草根调下,食前。(《杨氏家藏万》忘忧散)

9.治小便尿血: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芯汤。(《仁斋直指方》)

10.治妇人月候不通:琥珀一两(细研,以醋三升熬如膏),虻虫半两(去翅足,炒黄),水蛭半两(炒黄),肉桂三两(去皴皮),桃仁一两(去皮、尖、双仁,别研,生用),大黄三两(生用)。上药捣罗为末,以琥珀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琥珀煎丸)

11.治经水或前或后或血崩及瘀血死胎,并养胎,镇心安神:琥珀、乳香、没药、辰砂各一钱三分,麝香少许。各研细,灯心汤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如腹痛,姜汁、童便、酒冲下。(《女科万金方》琥珀丸)

12.治产后恶露不,气攻心腹,烦闷刺痛:珀、姜黄、牛膝(酒浸,切,焙)、虎杖、牡丹皮各半两,当归(切,焙)、生干地黄(焙)、桂(去粗皮)、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各三分,大黄(锉,焙)一两,虻虫(去翅、足,炒黄)一分,芒硝一两。上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琥珀汤)

13.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症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棱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六铢。熬捣为散,空心酒服三钱匕,日再服。(《海药本草》)

14.治痈疽发背,已成未脓之际,恐毒气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膜护心,亦且散血解毒:白矾一两二钱,雄黄一钱二分,琥珀一钱(另研极),朱砂一钱二分,黄蜡一两,蜂蜜二钱临入。上四味,先研极细,另将蜜、蜡铜杓内溶化,离火片时,候蜡四边稍凝时,方入上药搅匀,共成一块,以一人将药火上微烘,众手急丸,小绿豆大,用朱砂为衣,磁罐收贮。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进二次。(《外科正宗》琥珀蜡矾丸)

15.治从高坠下,有瘀血在内: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黄三、二匕,日服四、五次。(《外台秘要方》)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3-6分。外用:研末点、撒。

出处:《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编辑本段]年年2009年 新画集《琥珀》

ISBN: 9787535439796 《琥珀》封面

定价: 29.8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9.4

里面收录了年年2003~2005年的作品,里面的插画虽然没有那种华丽、唯美,却有青春与活

力。从一些稚嫩的画风到成熟、精致的画风,这些插画显现了年年成长的过程。

犬夜叉中的琥珀

珊瑚的弟弟,在第九卷时与珊瑚等一起进入人见城,结果中计惨死。之后,奈落用四魂碎片使琥珀复活,但却消除了他的一切记忆,让他为自己所用。由于害怕记起亲手杀掉父亲和同伴这件事,琥珀自己也希望忘掉它。而琥珀的事也一直困扰着珊瑚等人。但后来琥珀恢复记忆,并一直想要除掉奈落的心脏——赤子,他还必须隐藏恢复记忆的事实,免得奈落那天六亲不认,把他杀掉…………

姓名:琥珀

性别:男

状态:存活

职业:除妖师,后来被奈落利用

年龄;11岁

武器:镰刀

简介:在高桥留美子的漫画中是生活在一个世代以除妖为生的村子里,是珊瑚的弟弟,后来被奈落利用杀死父母及同伴,重伤了姐姐珊瑚,后来被奈落用四魂碎片复活,失去记忆成为了奈落的仆人,后期恢复记忆.在漫画结局中被取出碎片,桔梗死后的灵力变成了他的生命,现与姐姐珊瑚生活在一起

关于“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是什么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张明轩]投稿,不代表自寻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88zixun.com/zixu/35.html

(5)
张明轩的头像张明轩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张明轩的头像
    张明轩 2025年08月31日

    我是自寻号的签约作者“张明轩”

  • 张明轩
    张明轩 2025年08月3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是什么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是什么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 张明轩
    用户083111 2025年08月31日

    文章不错《时光是琥珀泪一滴滴被反锁是什么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