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思茅成矿带

网上有关“兰坪-思茅成矿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兰坪-思茅成矿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昌都-思茅成矿带,是位于金沙江-哀牢山板块结合带和澜沧江板块结合带之间的昌都-思茅陆块上的中生代坳陷带。由于陆-陆汇聚阶段在三江地区出现的巨型X断裂系的蜂腰部分,将本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以Cu、Mo为主的玉龙-芒康成矿带,南部即为以Pb、Zn、Ag多金属为主的思茅-兰坪带。带内已发现超大型铅锌矿床(金顶)1处,大中型银多金属矿床5处,小型及矿点近百处。盆地内成矿分带明显,特别在北部近蜂腰部分,矿化集中,规模较大,很有特色,是三江地区重要的成矿远景区之一。

(一)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兰坪-思茅中新生代坳陷,北起维西,向南东延伸,中段在无量山附近,急剧变窄,分为北部的兰坪盆地和南部的思茅盆地两部分。它们都是在印支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东西侧分别为江达-维西-绿春和杂多-景洪古生代末—早中生代火山弧,因此从晚三叠世以来,它经历了弧后盆地-前陆盆地-走滑盆地等复杂的演化过程。盆地中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为主的沉积物,夹有多层膏盐沉积和含煤沉积。而在盆地边缘则分布有前寒武纪变质岩系(苍山群、崇山群)以及三叠纪的火山岩系。这些火山岩中,Pb、Zn、Ag、Cu等成矿元素的背景含量均高于地壳平均值,是潜在的矿源层。

整个盆地夹持于金沙江断裂系和澜沧江断裂系之间,兰坪盆地北段,由于接近蜂腰部分,发育一组近南北向的逆冲推覆断裂系,包括华昌山断裂、沘江断裂、北莽山断裂和麻栗箐断裂等。它们的出现不仅控制了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而且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盆地内岩浆活动不发育,仅部分地区发现有喜马拉雅期的碱性岩体,包括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部分与成矿作用有关,它们也是喜马拉雅期构造作用的产物。

(二)成矿系列和成矿作用的特征

成矿带内分带明显,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主要构造-成矿系列有3个。

1.陆-陆碰撞阶段与推覆、逆掩带有关的Pb、Zn、Ag矿床(Ⅲ4)

矿床主要分布于兰坪盆地中北段,以金顶Pb-Zn矿为代表。含矿岩系以中新生代碎屑岩系为主,与近南北向逆冲推覆构造关系明显,三山(灰山、黑山、劳山)、富隆厂、白秧坪等多金属矿床可能均属此种类型,找矿前景很好。2.陆-陆碰撞阶段中新生代碎屑碳酸盐岩系中的Cu-Hg-Sb-As-Au矿床(( ),有两个亚带)

(1)澜沧江东岸Cu、Co矿带,包括金满、厂街等中小型矿床,含矿岩系为侏罗系—白垩系碎屑岩系,受澜沧江断裂系控制,兼具层控特点,通常出现在红色岩层的浅色层中,以Cu、Co为主,目前仅发现中小型矿床。分布于兰坪盆地中受镇沅-普洱断裂系控制的登海山、瑶家山等小型铜矿床亦属此种类型,但Co的含量不高。

(2)漾濞-巍山矿带,分布于兰坪盆地东南侧,主要矿化包括Hg、Sb、As、Au等,受紫金山复背斜构造破碎带控制。含矿地层以三叠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具层控特点,受层位、构造及层间破碎带控制。新生代成矿,可能为热卤水成因,部分可能与基性侵入体有关,主要矿床有扎村金矿、马鞍山汞矿、笔架山锑矿和石磺厂砷矿等,以中小型为主。

3.碰撞阶段前陆盆地喷气-沉积型铁多金属矿床(Ⅲ1)

该类矿床仅见于思茅盆地南端的新山,见于上三叠统夹火山岩的碎屑岩系中,矿体呈层状,含Pb、Zn,重晶石发育,研究程度低,可能为喷气-沉积型铁多金属矿床。

整个成矿带,除个别矿床外,研究程度一般不高,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多数矿床与中新生代陆内汇聚阶段形成的走滑和逆冲推覆构造带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和成因联系(图11-23)。著名的金顶铅锌矿出现在南北向的沘江断裂西侧的云龙盆地中。该走滑断裂不仅是新生代的活动性断裂,控制了云龙拉分盆地的形成,造成有利成矿的岩性岩相组合,而且是含矿卤水上升的通道,直接控制了矿床的形成。白洋厂银多金属矿也位于该断裂南段的同一盆地中,南北向的华昌山断裂同样控制着回龙三山燕子硐、下区五等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澜沧江逆冲断裂系以及镇沅-普洱走滑断裂影响着砂岩型铜矿床的分布,巍山-漾濞一带集中分布了Sb、Hg、Au、As等矿床。

这些走滑与逆冲推覆断裂带上的矿床,它们的产出形式通常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图11-24)。①矿化出现于逆冲推覆构造的上盘(图11-24b)或下盘(图11-24a)的有利岩性或层位中,形成似层状矿体,或在断裂带的次级构造(碎裂带,层间滑动带)中富集成矿。金顶铅锌矿出现于沘江断裂一侧,在推覆体下伏有利岩性段中成矿,而三山矿区与之相反,出现于逆冲断层上盘的破碎带及有利岩性段中,呈似层状矿体产出。②矿液直接就位于断裂破碎带中富集成矿,矿体产状与构造带产状一致(图11-24c)。扎村金矿即出现于长900m,斜深300余米的近南北向破碎带中,形成3个矿层、16个小矿体。金满铜矿也是直接就位于断裂带中,形成陡倾斜矿体。

图11-24 推覆冲断构造的控矿模式

1—新生界;2—中代界;3—砂砾岩;4—泥质岩;5—灰岩;6—矿体;7—推覆构造;8—成矿流体

(2)矿带的许多矿床,表现出受一定层位和岩性、岩相组合控制的层控矿床特点,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并在岩性组合上表现为容矿的孔隙层和非渗透的盖层关系。金顶铅锌矿集中出现于下第三系古新统云龙组的湖相砂泥岩,冲积扇相—河口相的砂砾岩和角砾灰岩中,并受三叠系—侏罗系构成的推覆体控制。三山矿区的主要矿化出现于上三叠统三合洞组顶部的含碳质硅质岩及角砾状灰岩中,顶板为挖鲁八组的黑色泥岩层,无疑也起到了遮挡作用。白洋厂矿区的矿化集中于白垩系景星组和虎头寺组的岩屑石英砂岩及砂砾岩层中,其上一般为泥质岩层。而在巍山-漾濞成矿段上,Hg-Sb矿化一般出现于上三叠统三合洞组中,Au-As矿化出现在上三叠统的麦初箐组中。

(3)部分测试资料表明,成矿溶液为大气降水来源的中低温热卤水。部分矿区包裹体水的δ18O和δD结果(图11-25)证明,多数矿床成矿溶液以大气降水来源为主。但金顶铅锌矿的成矿溶液较为复杂,可能包括一部分岩浆水或变质水来源(覃功炯,1994)。包裹体的温度、压力和成分测定表明(表11-9),它们是在以中低温为主,压力较低,中等盐度和弱酸性—中性的热卤水中形成的,这些矿床的脉石矿物中普遍有重晶石存在,并出现围岩的重晶石化,也显示了热卤水成矿的特征,但金顶矿区的成矿溶液中含有较高的F-离子,说明可能有岩浆水加入。

图11-25 氢、氧同位素分布图

(4)多数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包括金顶、金满、三山、白洋厂等(表11-10)均以负值为主,较为分散,显示了沉积来源的生物还原硫特点,在这些矿床中,普遍有沥青质发现,矿物包裹体的气相组分中也常有CH4、C2H6、N2等有机组分。含矿岩系中含多层膏盐层及煤等。因此,成矿过程中,这些有机组分可能还原地层硫酸盐形成H2S,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硫源。个别矿床的δ34S相对较集中呈塔式分布(扎村),可能部分硫源来源于深部。

表11-9 兰坪盆地中不同矿床的包裹体特征

表11-10 不同矿床的δ34S组成

西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总论

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表11-11),金满及扎村的变化较小,属正常铅变化范围,在Doe和Zafman的Pb207/Pb204-Pb206/Pb204投影图上,落在造山带演化曲线附近,属壳幔混合来源,且与中上三叠统火山岩铅同位素特征相近,金顶与白洋厂的组成比较近似,变化范围较大,仍属正常铅范围。据叶庆同的研究(1992),金顶矿床矿石铅与岩石铅的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而且矿石铅的μ值为8.96~9.75,均值为9.16;υ值为0.065~0.069,均值为0.066;ω值为32.90~41.38,均值为34.67;K1值为3.54~4.26,平均为3.85。可见,矿石铅同位素源区的特征值略低于陨石的特征数值,表明铅主要来自低铀、钍的幔源区而很少来自地壳。该矿区中天青石、沉积硬石膏和结晶灰岩的(87Sr/86Sr)i为0.70777~0.70977,也具有壳幔混源特征,可见金顶铅锌矿的物质来源是比较复杂的。

表11-11 不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

(5)由于本区绝大部分矿床均属后生矿床,含矿岩系为晚三叠世及更新世地层,因此它们的成矿时代应为燕山—喜马拉雅期。矿石铅的单阶段演化模式年龄值,金满矿区包括230~100Ma和70~20Ma两组;扎村为230~190Ma;金顶矿区包括60~25Ma,135~61Ma,178~136Ma,275~259Ma四组;白洋厂包括66~37Ma,211~139Ma两组。这些数值一方面反映了成矿物质的多来源特点。结合区域资料,Rb-Sr年龄等,它们的成矿年龄,可能均在60~25Ma范围内,喜马拉雅早期成矿。

(三)成矿模式

印支期古特提斯闭合,发生造山运动,并伴有大规模的滞后弧火山喷发活动。在盆地北部东西两侧分布着厚约7000m的火山岩,这些火山岩Pb、Zn、Cu、Ag背景值高,为盆地内有色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矿源。

喜马拉雅期,兰坪盆地产生了东西两个方向的相向逆冲推覆,在这种双向应力作用下,因而形成了高山深盆以及盆地内部的前陆式冲断与褶皱,出现了褶皱重叠,盆地断陷,断层的多期次活动,沉积中心摆动等复杂的构造形式。在双向应力长期作用下,加之下伏地幔隆起,这就促进了深部地应力与热能的释放,形成一个局部的热隆升和成矿溶液的向上运移。

随着时间的推移,兰坪-思茅盆地湖盆面不断缩小,在干旱的古气候条件下,演变成了含膏盐的红色建造,为区内有色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卤源。

大气降水或古建造水,沿构造及岩石裂隙下渗时,溶解了膏盐层中的NaCl,并不断增强,提高了它们对金属离子的溶解能力,因而在向下迁移时,不断地淋滤、浸取地层中尤其是火山岩系中的矿化元素,并和深部来源的热水和矿质混合在一起,形成含矿热卤水。

新生代频繁的构造作用,盆地北部不同规模、不同性质断裂构造的相互影响,地震活动也频频发生。区内几条大断裂也是地震频繁活动的构造区。地震的活跃往往伴随地裂、滑坡、崩塌。随着地震的频发,盆地边缘的同生断裂逐渐深切,裂隙增大,盆地深处的成矿流体也因压力差所造成的震泵效应(泵吸作用)也由不同层次沿断裂向上迁移,而落在具有良好的孔隙度和地层封闭条件的空间卸载沉淀富集成矿。成矿过程中,可能有部分有机质加入,因此对这类矿床的形成来源,层(盆)相、位因素具有重大的控矿意义。

(四)成矿预测及靶区

兰坪盆地北段与地壳厚度陡变带叠合,盆地内有火山岩建造、含盐建造、含分散有机质-含煤建造,又为盆地内二组逆冲推覆断裂分布区,因而具有良好的通道系统,具有充足的物质来源和有利于矿质聚集的环境,因此是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最有利的地段。在这个远景区内,根据具体地质条件、找矿标志以及物化探异常、遥感图像等资料,提出以下几个预测区。

1.河西-回龙三山预测区

测区位于河西-拉井古新世蒸发盆地东侧,华昌山逆冲推覆带上。华昌山逆冲断裂带上盘围岩蚀变强烈,并有Pb、Zn、Ag、Hg、As、Cu、Cd、Sb带状异常。目前已发现较好远景的中型铅、锌、银矿及小型铜矿。是一个很有远景的区域。

2.营盘金满-小格拉预测区

测区位于澜沧江断裂带东侧,盆地西部逆冲推覆带之内。已发现中、小型铜矿各一个,沿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围岩蚀变显著,含断续分布的铜重砂晕。是一个很有远景的铜矿成矿区。

3.富隆厂-白央坪预测区

测区位于河西-拉井古新世蒸发盆地西侧,沿南北向断裂所夹持的北东向次级断裂,充填着脉状矿体。已发现中型富隆厂多金属矿床。在富隆厂、白央坪两矿床(点)周围数平方公里至十余平方公里,有Cu、Pb、Zn、Ag、Sb、Hg、As多元素组合异常出现,是一个很有远景的地区。

4.弥渡二郎预测区

测区位于盆地东南、巍山与弥渡两县城之间。有较多零星小岩体出露,主要为花岗斑岩、正长斑岩、二长斑岩、正长闪长斑岩等。斑岩普遍出现蚀变,强者为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弱者有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在大佛山岩群有铜、铅、锌、钼矿化,尕谷岩体有铜铅、锌、镍、铀矿化,并有Au异常。区内有热液脉状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一个(小型),斑岩型铜矿点一个,是一个寻找斑岩型铜矿很有远景的地区。

大三江地区新生代成矿作用的主要类型

指在地形和气候复杂的山区,泥炭的分布受地区性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因素常常控制了泥炭矿带或矿体的展布。例如山脉向海一侧因海风导致多雨,气候凉爽潮湿,为泥炭堆积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山脉的背海一侧常不利于泥炭的形成。中国东北大兴安岭东坡、太行山东麓就有较多的泥炭。但有时海风也会成为不利因素,山东荣成地区,经常受渤海湾海风的侵袭,使该区北部的滨海平原区乃至中部山脉的北坡,布满了海风带来的细沙,破坏了泥炭沼泽发育的环境。而中部山脉因阻挡了风沙的侵袭,在南部的荣成湾沿岸发育了一系列的泥炭沼泽,堆积了丰富的泥炭和腐泥。在西北的祁连山北麓,虽然气候干旱,但由于冰雪溶化水的补给,在山前沼泽地带适于泥炭堆积。

在同一纬度带内,随着地势的增高,气候凉湿,也会促使泥炭堆积。中国最大的沼泽是四川省若尔盖沼泽,海拔高达3400~3600米,年平均气温0.6~1.2℃,年降雨日长达150天左右,因此对植物生长和泥炭堆积具有优越的条件。在约30万公顷范围内,在宽谷谷底、阶地及湖滨洼地广泛发育了厚2~10米的泥炭,总储量达20多亿吨(自然干重)。

泥炭的生成环境是复杂的,就中国而言,具有一定规模的泥炭矿床,多发育在湖盆环境中,这类矿床约占全国泥炭资源的65%;发育于河流两侧的河漫滩或废弃河道(包括牛轭湖)中的泥炭矿床,也是中国较重要的泥炭成矿类型,这类矿床约占全国的20%。其他矿床约占15%。

成矿作用通常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叠生成矿作用(袁见齐等,1985)。按照常规的矿床成因分类,新生代的矿床类型包括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矽卡岩矿床、热液矿床、火山成因矿床、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和有机可燃矿床等,其中以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和热液矿床最典型,变质矿床和岩浆矿床不太发育。许多新生代矿床的形成往往不是单一成矿作用所完成的,有的矿床属于“内生外成”(如热泉型金矿、喷气矿床),有的属于“外生内成”(如洋壳俯冲重熔形成的矿床、油气矿藏),有的属于“此生彼成”(如铬铁矿生于洋中脊而定位于缝合带),等等。

(一)内生内成矿床

内生内成矿床是指成矿物质来自于地球深部(地球深处在此处主要指地下水潜水面以下),成矿作用也是在地球深部完成的各种矿床,包括常见的岩浆矿床、岩浆热液矿床、接触交代(矽卡岩)矿床、伟晶岩矿床和正变质岩中的矿床等等。这些矿床在成矿元素的富集过程中基本上不受到地球表层物理化学状态的影响,也没有明显的成矿物质和流体的直接加入,成矿物质的迁移-聚集过程发生在地球内部,属于在基本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的矿床。玉龙斑岩铜矿、牦牛坪的碱性岩-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等等,属于典型的内生内成矿床。

(二)内生外(表)成矿床

内生外成矿床是指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球深部而矿体的最终形成是在地表开放或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各类矿床,包括以往所称的“层控矿床”中的主体部分和大部分的火山成因矿床,如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此类矿床虽然成矿物质来自于地球深部,但元素的富集和矿石矿物的最终堆积是在地表(陆上或水体)和近地表的环境下完成的,即成矿物质的迁移-聚集经历了“自下而上”、从地下到地表的过程。因此,成矿作用不可避免地受到地表和近地表开放、半开放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如:同样是火山喷气作用,当火山喷气作用发生在海底洼地中时,可以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当火山喷气发生在大陆环境时,难以形成块状硫化物矿床而可能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硫则可能形成自然硫矿床。实际上,由岩浆岩风化形成的重砂矿床也是典型的内生外成矿床,光有风化而没有岩浆岩是形成不了此类矿床的;光有岩浆岩,没有风化作用的富集也不能成为能够开采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对于金顶铅锌矿,一般认为是在兰坪盆地中形成的沉积矿床,或陆相喷流矿床,但目前有不少的铅同位素资料和惰性气体同位素资料表明,地幔来源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参与该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可归属于“内生外成”的类型。

油气和油页岩属于典型的“外生矿床”。但是,至少部分油气矿藏中存在内生的依据。除了一些来自于氦同位素方面的证据外(这些同位素资料至少表明有一部分气体直接来自于地幔),实际上还有很多方面的现象促使人们去考虑此类矿床的“内生外成”问题,包括在花岗岩中发现直接来自于深部的油气矿藏。

(三)外生外成矿床

外生外成矿床(或称表生表成矿床)是指成矿物质来自于地表环境的各种地质体,成矿元素的富集和矿石矿物的最终堆积也是在地表(陆上或水体中)或近地表环境中完成的各类矿床,包括大部分正常沉积的矿床,如胶体化学作用形成的铁矿和锰矿、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灰岩、泥炭、油页岩、煤、鸟粪磷矿等非金属和能源矿床以及各类盐湖矿床等。当然,成矿物质的来源也可能是多来源的,如盐湖矿床除了地表通过汇水盆地聚集成矿物质外,也可能从穿过盆地底部的断裂带从地球深部补充成矿物质,但成矿作用最终还是在盆地中发生的,成矿物质的主体还是地表各种地质体提供的。如果成矿物质主体是深部来源的,则可归属于内生外成矿床,如上述的硅藻土矿床。此类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成矿物质从地表的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的横向变化,基本上不涉及深部过程。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及大三江地区的第四纪泥炭矿床,如甘孜-理塘带的若尔盖泥炭矿床、贵州草海的泥炭矿床、云南石屏的宝秀泥炭矿床,规模都很大,属于典型的“外生外成”矿床。

盐类矿床主要是外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盐类物质的来源、成盐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气候条件和保存条件。其中,对于盐类物质的来源,长期以来认为来自于大陆岩石的风化,但是,越来越多的现象或依据表明盐类的深部来源同样不可忽视(赵东甫等,1985)。沿深断裂带分布的现代热泉活动,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均可带来大量的盐类物质。南美和西非白垩纪钾盐矿床的形成与大陆裂解初期从深部上升的盐类物质的补给有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沿断裂上升的卤水都与岩浆活动有关,有一些可能是盆地埋藏的卤水或油田水。在中国东部含膏盐的红层盆地中,广泛分布有玄武岩,有的与石盐互层,就在这些地层中有过饱和卤水,还有的盆地含盐岩系中可遇到含碘、锂特别高的卤水,说明深部物质来源的影响是存在的。

各种岩类、各种矿床经过风化和次生富集作用形成的矿床也归入此列。但风化矿床中的一部分明显受到内生地质作用的影响(或许可以归入到内生外成矿床中),如由基性超基性岩风化形成的红土型镍矿和菱镁矿(如内蒙古达罕茂明安联合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索伦山地区的察汉奴鲁风化淋滤型隐晶质菱镁矿)、花岗岩风化而成的各种粘土矿床和离子吸附型矿床、变质岩风化形成的金红石砂矿等等。再比如,硅藻土矿床往往与玄武岩关系密切,玄武岩无疑又是来自于深部的,但如果没有地表的生物化学作用,即使有玄武岩也不能形成硅藻土矿床。

(四)外生内成矿床

外生内成矿床也可以称为表生内成矿床,是指成矿物质来自于地表环境而矿体或矿藏的最终形成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各类矿床。其成矿过程的一大特点是成矿物质经历了“自上而下”、从地表到地下的转移过程。如灰岩经过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矿床即是典型例子。副变质岩中的矿床都可以归入此列。除了埋藏变质矿床外,有机成因的石油和天然气也属于此类,因为,不经过深部的埋藏作用,地表形成的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的有机质是难以转变为石油的,石油和煤不经过地下环境的转变也不可能形成天然气。在地表环境下,石油和天然气也缺乏聚集和保存条件难以成藏。虽然生油岩是在地表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积累和保存是第一位的;但是,只有经过埋藏“变质”,有机质才能从沉积岩中“活化”出来变成可流动的油气资源,并在不同类型动力的驱动下,在适当的构造环境中聚集成藏。因此,油气矿藏可以看成是特殊的流体矿床,其成矿物质可以来自于深部,也可以来自于沉积岩的变质脱“流(体)”,或来自于两者的混合。煤矿虽然不是“流体”矿床,但同样需要“深成”,即没有埋藏变质的话,煤矿也还可能只是“泥炭”而已。

上述四大类矿床之间的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图1-3),而且“似乎”打乱了传统矿床学的分类体系,但与传统的成因分类并没有本质上的“背离”,只是更加强调成矿物质的来源、成矿物质的运移过程而已。这种强调是必要的。比如,传统矿床学分类中,石油、天然气和煤、油页岩等一起均属于外生矿床(袁见齐等,1985),但很显然,只经过地表环境的生物作用而缺乏地下环境中的热解、变质、运移、聚集等非生物过程是不可能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实际上,无论是陆相环境中从生物的聚集→煤的形成→煤层气还是陆相或海相环境从生物的聚集→烃源岩的沉积→石油→天然气的转化,都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矿床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地质环境演变的历史。四川盆地中之所以拥有大量的天然气,正是烃源岩演化比较彻底,地壳成熟度高的标志。

图1-3 不同类型矿床在地球上的分布关系示意图

Fig.1-3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mineral deposits in the earth

关于“兰坪-思茅成矿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雅容]投稿,不代表自寻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88zixun.com/zixu/636.html

(1)
雅容的头像雅容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雅容的头像
    雅容 2025年09月05日

    我是自寻号的签约作者“雅容”

  • 雅容
    雅容 2025年09月0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兰坪-思茅成矿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兰坪-思茅成矿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昌都-思茅成矿带,...

  • 雅容
    用户090503 2025年09月05日

    文章不错《兰坪-思茅成矿带》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