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生前在几个书院讲学?

网上有关“朱熹生前在几个书院讲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熹生前在几个书院讲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20所书院讲学

朱熹与书院

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中,朱子虽然未能首开其端,但却是运动的中坚与旗帜,终其一生,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书院建设之中。据方彦寿先生统计,[19]书院运动中,与他直接有关的书院有40所,其中创建书院4所,修复书院3所,在20所书院讲学,为7所书院撰记、题诗,为6所书院题词、题额。另外,他年轻时读书以及成名后讲学等经行过化之地,后人建有27所书院,以为纪念。以上合计有67所,相关书院数量之多,远远在同时代各位理学大师在之上,其对于南宋书院运动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继湖南理学家开创书院运动之后,各地学者也开始了创建书院,讲授其学说的工作。如浙江有吕祖谦乾道二年(1166)讲学丽泽书院,福建有朱子乾道六年创建寒泉精舍,江西有朱子淳熙六年(1179)兴复白鹿洞书院、陆九渊淳熙十四年讲学象山精舍等等。不仅如此,他们还以其学术领袖的地位或到处讲学,或为书院作记撰序,或置田置书,或订立规章,大力提倡,带动了当地书院建设。于是,在孝宗时期,尤其是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书院建设运动在全国范围之内得以展开,理学家们以书院为基地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扩大其学术队伍,浩浩然,将进入集大成阶段的理学和书院联系到一起,并进而将二者同时推至其发展的高峰期,形成理学发展史上的“乾淳之盛”和南宋书院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据白新良先生的统计,是期创建兴复书院的速度为年平均2. 52所,共63所,占南宋确知年代书院总数的23.77%,仅次于南宋后期的理宗、度宗时期。

创办书院、讲学传道,不仅在湖南范围之内形成高潮,而且波及周边地区。如张栻自己曾宦游袁州、桂林,两地即有南轩书院、宣成书院之建。其学生也是到处传道,吴猎(曾任岳麓书院堂长)任广西路转运判官,即建桂林精舍,寻先师旧规“与同志共学焉”。李埴讲学夔州,传道巴蜀,吴猎亦安抚四川,湖湘之学终于陶成 “二江诸儒”。凡此种种,说明湖南的书院兴学运动实有输出之势。至于乾道三年(1167),理学家朱子闻张栻阐胡氏之学于岳麓,不远千里而来访学,更证明了湖湘之学及其所凭藉的书院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之大。

在南宋,最先将理学和书院结合到一起的是湖湘学者,而始开其风者为胡安国父子。在理学史上,胡安国与杨时并享南传洛学之功,真德秀曾说:

二程之学,龟山(杨时)得之而南,传之豫章罗氏(罗从彦),罗氏传之延平李氏(李侗),李氏传之考亭朱氏(朱子),此一派也。上蔡(谢良佐)传之武夷胡氏(胡安国),胡氏传其子五峰(胡宏),五峰传之南轩张氏(张栻),此又一派也。[13]

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建炎四年(1130),胡安国从荆门避居湖南,于衡山之麓(今属湘潭)买山结庐,称作碧泉书堂(也有作讲舍、精舍者)居以讲学授徒。其后,在南岳又有文定书堂之建,在“奔走”中完成了代表作《胡氏春秋传》。直至绍兴八年(1138)逝世于碧泉书堂。其子胡宏,“有继述其先人之志”,曾上书宰相秦桧,请其念故旧之情,而令潭州太守修复岳麓书院,“特命为山长”,“给以廪禄”,“于以表朝廷崇儒广教之美”,并实现自己“可以继古人之后尘,而为方来之先觉”的理想。[14] 但没有得到秦的响应。于是,决定扩建碧泉书堂为碧泉书院,以为会文讲习之所。其时,张栻、彪居正、胡大原等一大批学者云集门下,切磋学术,“卒开湖湘之学统”。[15]

忠孝传家久还是忠厚传家久:忠孝传家久,读书继世长。

意思是:拥有忠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经久不衰,就像诗和书能够在世间流传如此长久。

相关内容:

忠孝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作者:方彦寿

在福建不少的地方志书上,记载着“雨钱助葬”的故事。说的是唐昭宗乾宁年间(894年—897年),建阳熊氏二世祖熊衮,字补之,又字葺山,时任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性至孝,时当乱后,例无俸给,惟立功时有赏赍。

”熊衮将朝廷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而不留分文,导致“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天忽雨钱三日,始毕葬事”。后人因此称其为“忠孝雨钱公”。此事见载于明何乔远《闽书》、明清时期的《建宁府志》和历代《建阳县志》中。福建省图书馆所藏《潭阳熊氏宗谱》,其中所载熊衮的生平,与此相同。

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认为不太可信。主要疑点有二:一是身居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高官,怎么能如此穷困?其实情是,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国力日衰,民生凋敝,朝廷“例无俸给”之事,没有发生。

二是感天动地,降雨为钱,可信吗?这其实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美丽误会。其实情则可能是,众乡亲被他的孝心感动,在某个雨夜把钱抛到他家院子里了;再告诉他,昨夜下了一场雨,家家户户钱铺地,然而除了熊家之外,其他家都不可用。在不明底细的人看来,真觉得是上天的特别眷顾呢!

尽管这样,作为熊氏后裔,对此传说却坚信不疑。除了在宗谱中有不少记载外,至今在熊家后人的祠堂中,还有“雨钱世家”“雨钱堂”等牌匾。

在其后裔理学家熊禾的著作,如《重刊熊勿轩先生文集》中,也记载着熊衮著有《雨钱集》十卷;逝世后,朝廷赐谥号曰“忠孝”。

而在明代的建阳书坊中,更是先后出现了以“雨钱世家”“雨钱堂”“雨钱馆”等命名的刻书作坊,刊刻了不少典籍。至今,在中国国家馆中,仍有明代“书林雨钱世家”刊刻的《新锲益府藏板从姑修禊一线天会奕通玄谱》古籍善本珍藏。

由此可知,忠孝传家,已经成为“忠孝雨钱公”子孙后裔代代传承的信仰。在这些后裔中,主要代表人物,宋代有史学家熊克、朱门后学熊刚大,元代有理学家、教育家熊禾,明代则有小说家熊大木等。

熊克(1132年—1204年),字子复,建阳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主簿、镇江府学教授、诸暨知县、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等。

熊克的主要成就在史学,著作有《中兴小历》《九朝通略》《诸子精华》等。《中兴小历》记事起于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迄绍兴二十年(1150年)十二月。

通过这一时期宋金和战和南宋内政等问题,表达作者企盼南宋“中兴”的爱国思想。为弘扬儒学孝道思想,熊克将家乡建阳的雕版印刷技艺发扬光大,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学宫刊刻了汉郑康成《孝经注》,底本得之于建安史学家袁枢。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复从袁枢仲机得之,刻于京口学宫。”

熊节,字端操,建阳人,朱子门人,甫十岁即喜读《易》。庆元五年(1199年)上殿廷对,当时正是所谓“伪学之禁”之时,熊节仍能坚守师门立场,不迎合时好,上言恳请君主纳谏行仁求贤。后历官通直郎知福州闽清县。

熊节著述丰富,传世者有与熊刚大合编的《性理群书句解》二十三卷。是书博采两宋诸儒遗文,以训、戒、箴、规、铭、诗、赋、序、记、说、录和辨等文体分类编次。首列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和朱熹七贤遗像,以及传道支派,末附以七贤生平行实。

明清时期,以“性理”命名诸书蜂起,实滥觞于此书,故此书在宋明理学传播史上的意义,被清四库馆臣喻为有如“作乐者之苇籥,造车者之椎轮”。

建阳学者熊刚大(生卒年不详),号古溪,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从学于朱熹弟子蔡渊、黄榦,曾任建安(今建瓯)县学教授。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在武夷精舍编纂《小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学教材。

此书问世以来,在各地得到大力普及和推广,在讲明伦理推行孝道,促进社会教化等方面均产生重要作用。为推广传统孝道思想,熊刚大著《小学集解》。以时序而言,此书是最早诠释朱子《小学》的著作。

此后,又有元初建阳熊禾作《小学句解》。《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熊禾《勿轩集》引元许衡序,称其“有《四书标题》《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小学句解》传于世”。

熊禾(1247年—1312年),字去非,号勿轩,入元后,改号退斋。他是元代福建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阐扬和传播朱子学而不遗余力。建阳历史上有“七贤过化之乡”的美称,熊禾位七贤之列。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熊禾30岁,距其中进士不过两年而已。在这一年,熊禾改号“退斋”,以明其从此退隐山林,誓不仕元的心志。

至元年间(1279年—1294年),元朝当局闻熊禾之名,曾多次命其到州府中任职,熊禾均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招聘。此后在元朝生活的35年中,熊禾始终批元褒宋,自称“宋之义士,元之顽民”,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谢枋得(1226年—1289年)抗元兵败后,从江西流亡到福建,避地至建阳,闻熊禾之名,专程到熊禾武夷洪源书堂拜访。二人相见恨晚,“共诉宋亡之恨”。他们道义相合,相与研讨朱熹的性理之学。

二人相聚,长达数月而不忍遽别。时已年届六旬的谢枋得,与年仅38岁的熊禾成了莫逆之交。

元大德九年(1305年),熊禾从武夷山回到故里建阳,将其祖上唐代所遗鳌峰书院加以重建,在此讲学论道。为表达对朱熹的崇敬之意,将其门朝向改为面对云谷。

“大倡斯文,顾瞻梓里,重而新之。又增先圣燕居堂于前,道原堂于后,左则创文公师友之祠,右则建熊氏忠孝之祠。以其门对云谷,况接文公道学之传,因改额曰‘云谷书院’。”

熊大木(约1506年—1579年),名福镇,号钟谷,又号鳌峰、鳌峰后人等,大木是他的字。建阳崇化书坊人,是明正统间 (1436年—1449年)著名刻书家熊宗立的曾孙,元代理学家熊禾的后人。

熊大木承其祖上刻书之业,以熊氏“忠正堂”名号也刻印了不少书籍。同时,他自己也动手编写了不少通俗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出现的较早的编撰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作家。

《北宋志传》是熊大木的代表作,与其另一部历史小说《南宋志传》合刊,通称《南北两宋志传》,各十卷五十回。《北宋志传》是作者在广泛搜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

此书之外,熊大木还编撰出版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是最早描写岳飞抗金事迹的小说。

熊氏“忠孝雨钱公”及其后裔的事迹,令人不由地想起民间流传甚广的那副对联:“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方彦寿)

关于“朱熹生前在几个书院讲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邻家芮安]投稿,不代表自寻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88zixun.com/zixu/734.html

(8)
邻家芮安的头像邻家芮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邻家芮安的头像
    邻家芮安 2025年09月06日

    我是自寻号的签约作者“邻家芮安”

  • 邻家芮安
    邻家芮安 2025年09月0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朱熹生前在几个书院讲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熹生前在几个书院讲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

  • 邻家芮安
    用户090607 2025年09月06日

    文章不错《朱熹生前在几个书院讲学?》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