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邵旭东的已毕业的研究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邵旭东的已毕业的研究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编号 论文名称 研究生姓名 学位类别 指导老师 年 级 毕业日期 1 大跨桥梁几何非线性试验研究及悬索桥的结构刚度分析 李立峰 硕士 邵旭东 1994级 1996/02 2 变截面长悬臂宽箱梁桥翼缘有效宽度研究 经柏林 硕士 邵旭东 1995级 1998/05 3 大跨度梁式桥徐变及对策问题研究 张立乾 硕士 邵旭东 1995级 1998/05 4 斜拉桥预应力索塔锚固区的试验研究及预应力合理布束方式研究 曾田胜 硕士 邵旭东 1996级 1999/04 5 钢筋混凝土拱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 赵华 硕士 邵旭东 1996级 1999/05 6 岳阳洞庭湖大桥三塔斜拉桥索塔足尺节段模型实验研究 廖建宏 硕士 邵旭东 1996级 1999/06 7 新型无缝桥梁研究与应用 金晓勤 硕士 邵旭东 1997级 2000/06 8 岳阳洞庭湖大桥(多塔斜拉桥)抗风、抗震性能研究 胡建华 硕士 邵旭东 1997级 2000/10 9 大悬臂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分析试验研究 赵艳 硕士 邵旭东 1998级 2001/06 10 大跨度斜拉桥的地震动时程响应分析 陈星烨 硕士 邵旭东、颜东煌 1998级 2001/06 11 系杆拱桥结构体系研究 孟杰 硕士 邵旭东、赵明华 1999级 2002/04 12 钢管混凝土拱肋受力性能及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成尚锋 硕士 邵旭东 1999级 2003/05 13 正交异性钢箱梁局部稳定分析理论及模型试验研究 李立峰 博士 易伟建、邵旭东 1999级 2005/08 14 整体式全无缝桥梁研究与实践 马竞 硕士 邵旭东、王力力 1999级 2002/05 15 泡沫水泥轻质土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 肖礼经 硕士 邵旭东、胡建华 2000级 2003/09 16 软土地基桥台受力分析与参数研究 易笃韬 硕士 邵旭东 2001级 2004/11 17 大跨度斜拉桥最大悬臂施工状态抖振响应及控制研究 秦建军 硕士 邵旭东 2001级 2004/04 18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超薄梁及其试验研究 张伟 硕士 邵旭东 2001级 2004/05 19 钢管混凝土拱肋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及节段试验研究 邓继华 硕士 邵旭东 2001级 2004/07 20 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单肋吊装合龙工艺及结构分析 张中 硕士 邵旭东、张亮 2001级 2004/11 21 新型全无缝桥梁体系设计与试验研究 金晓勤 博士 邵旭东 2001级 2007/04 22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 张宇辉 硕士 刘光栋、邵旭东 2002级 2005/09 23 无风撑下承式拱桥的稳定性及吊杆安全性研究 李国峰 硕士 刘光栋、邵旭东 2002级 2005/04 24 正交异性钢箱梁局部稳定性研究 张欣 硕士 邵旭东 2002级 2005/04 25 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箱梁桥空间分析及开裂成因研究 王华 硕士 邵旭东 2002级 2005/06 26 大跨无背索竖琴式斜拉桥合理结构型式研究 陈爱军 硕士 邵旭东 2002级 2005/09 27 带波形钢腹板悬臂挑梁的组合脊骨梁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张阳 博士 邵旭东 2002级 2006/03 28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系统计算和锚固区试验研究 邓军 硕士 邵旭东 2002级 2005/04 29 预应力波形钢腹板组合挑梁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昌颖 硕士 邵旭东 2003级 2006/04 30 二次预应力连续梁及其试验研究 彭聪 硕士 邵旭东 2003级 2006/04 31 新型半整体式无缝桥梁的试验研究 陈华辉 硕士 邵旭东 2003级 2006/04 32 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桥梁设计理论研究 钟卿 硕士 邵旭东 2003级 2006/04 33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腹板受力研究 徐永成 硕士 邵旭东 2003级 2006/04 34 湘江三汊矶大桥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与研究 蒋自雄 硕士 邵旭东、徐恭义 2003级 2007/01 35 新预应力混凝土板式桥梁设计研究 刘小强 硕士 邵旭东 2003级 2007/01 36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设计与研究 黄列夫 硕士 邵旭东 2003级 2007/01 37 多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空心板桥病害原因研究 周里鸣 硕士 邵旭东 2004级 2007/05 38 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连续梁承载力试验研究 李显潮 硕士 邵旭东 2004级 2007/05 39 桥梁性能与维护策略及成本关系研究 刘新华 硕士 邵旭东 2004级 2007/05 40 大跨悬索桥连接构造与地震响应关系研究主塔push-over分析 彭益华 硕士 邵旭东 2004级 2007/05 41 基于可靠度的跨海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研究 孙晓珍 硕士 邵旭东 2004级 2007/05 42 脱空对钢管混凝土拱桥受力性能影响研究 涂光亚 博士 邵旭东 2003级 2007/11 43 大跨桥梁精细计算与软件开发 夏红波 硕士 邵旭东 2005级 2008/05 44 斜拉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索塔锚固区受力研究 杨涛 硕士 邵旭东 2005级 2008/05 45 氯离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研究 朱绩超 硕士 邵旭东 2005级 2008/05 46 桥梁技术状况评估、预测及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汤怀胜 硕士 邵旭东 2005级 2008/05 47 主-副拱协作体系桥梁性能研究 刘礼辉 硕士 邵旭东 2005级 2008/05 48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研究 陈斌 硕士 邵旭东 2005级 2008/05 49 山区梁式桥抗震性能分析及桥墩push-over分析 郭红涛 硕士 邵旭东 2006级 2008/11 50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冯沛 硕士 邵旭东 2006级 2009/05 51 二次张拉钢绞线技术应用于箱梁腹板竖向预应力的研究 李斌 硕士 邵旭东 2006级 2009/05 52 圆孔蜂窝组合梁的设计 刘俊珂 硕士 邵旭东 2006级 2009/05 53 二次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徐变效应
研究 杨建军 硕士 邵旭东 2006级 2009/05 54 无碴轨道二次预应力梁组合结构
的应用研究 聂美春 硕士 邵旭东 2006级 2009/05 55 悬索桥吊索寿命期内动态
可靠性分析 杨靓 硕士 邵旭东 2006级 2009/05 56 一般大气环境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研究和维护策略优化 邹娟 硕士 邵旭东 2006级 2009/05 57 无缝桥梁加筋接线路面温度变形
性能研究与施工要点分析 陈志新 硕士 邵旭东 2007级 2010/05 58 钢-混凝土蜂窝组合梁(圆孔)
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刘春 硕士 邵旭东 2007级 2010/05 59 二次张拉低回缩预应力锚具及锚下应力分析 肜辉 硕士 邵旭东 2007级 2010/05 60 大跨度梁式桥的全寿命若干问题研究 王金磊 硕士 邵旭东 2007级 2010/05 61 高速公路桥梁病害分析与山区桥梁灾害防治 王莉 硕士 邵旭东 2007级 2010/06 62 双曲拱桥连续桥面系改造新技术 蔡青 硕士 邵旭东 2008级 2011/06 63 半整体式全无缝桥梁的适应性及在弯桥上的研究与应用 杜永超 硕士 邵旭东 2008级 2011/06 64 高墩多塔斜拉桥不等长群桩基础研究 李甲宝 硕士 邵旭东 2008级 2011/06 65 多塔斜拉桥空间双曲线超高墩索塔
精细化分析及试验 卢立志 硕士 邵旭东 2008级 2011/06 66 超大跨径斜拉桥的研究 汪灿 硕士 邵旭东 2008级 2011/06
急求铁道工程论文 急急急!!!!!!!!!!!!
1.邵旭东.“桥梁现状动态识别的试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onDynamic Identification of Existing Bridges)” 土木工程学报(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Vol. 26, No. 3, 1993, pp. 40-46.
2. 邵旭东、邓军、李立峰、蒋自雄.“自锚式悬索桥主缆锚固结构研究(Cable anchorage structureof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土木工程学报(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Vol.39,No.7,2006 pp81-87
3. 邵旭东、张伟、邓军、彭聪.“二次预应力梁的徐变和承载力试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onthe Creep Behavior of Twice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土木工程学报(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Vol.39,No.8,2006 pp81-86
4.彭旺虎、邵旭东、李立峰、张阳.“无背索斜拉桥的概念、设计与施工(The concep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of cable-stayed bridges without backstays)”土木工程学报(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Vol. 40, No. 5, 2007, pp. 26-33.
5.李立峰、邵旭东.“正交异性闭口加劲板的承载力分析理论及试验研究(Theoreticalstudy and model test on the capacity of orthotropic U-rib stiffened plates)”土木工程学报(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Vol. 40, No. 6, 2007, pp. 42-48.
6.邵旭东、彭建新、晏班夫、李立新.“基于全寿命成本的桥梁车道数决策研究(Planning decision based on life-cyclecost for deteriorating bridges)”土木工程学报(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Vol. 41, No. 10, 2008, pp. 45-52.
7.金晓勤、邵旭东.“半整体式全无缝桥梁研究(A study of fully jointless bridge-approach system withsemi-integral abutment)”土木工程学报(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Vol.42, No. 9, 2009, pp. 68-73.
8.彭建新、邵旭东、张建仁.“气候变化、CO2排放及其对碳化腐蚀的钢筋混凝土开裂和时变可靠度的影响(Climate change, CO2 emission and effects oncarbonation-induced cracking and time-dependent reliability of reinforcedconcrete structures)”土木工程学报(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Vol.43, No. 6, 2010, pp. 74-81.
9.邵旭东.“钢筋混凝土杆系结构极限承载力高精度分析(Refined Analysis of FullRange for RC Framed Structures)” 中国公路学报(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Transport) Vol.6,No.4, 1993, pp.45-51
10. 邵旭东.“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承载能力的系统识别和计算(Full-Range Dynamic and Static Identification of Bridge Bearing Capacity)” 中国公路学报(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Transport) 1997,10(3), pp.66-71.
11. 邵旭东、李立峰、张伟.“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试验研究(Analytical Theory and Test Study of Double Prestressed CompositeStructure)”中国公路学报(China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6,19(1), pp75-79.
12. 张阳、邵旭东、蔡松柏、胡建华.“大跨桁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空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Spatial Nonlinear FiniteElement Analysis for Long-Span Trussed CFST Arch Bridge)”中国公路学报(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Transport).2006,19(4), pp65-70.
13.邵旭东、曾田胜、李立峰、彭旺虎.“斜拉桥预应力索塔优化布束方式研究(Study of Optimal Arrangement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Pylon forCable-Stayed Bridge)”中国公路学报(China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Vol.14,No.2,April2001, pp.40-44
14. 易笃韬、邵旭东、李立峰、许春绵.“软土地基上桥台桩基受力算法研究(Research on Algorithm forMechanics of Abutment Pile Foundation on Soft Ground)”中国公路学报(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Transport) Vol.20,No.5,Sept. 2007,pp.59-64
15. 张阳、邵旭东、王皓磊、昌颖.“大悬臂钢—混凝土组合脊骨梁的剪力滞效应(Shear Lag Effects in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pine Girder with Long Cantilevered Flanges)”中国公路学报(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Transport).2008,21(3), pp57-63.
16. 邵旭东、王皓磊、昌颖、张阳.“多排预应力波形钢腹板组合挑梁试验及力学特性分析(Experiment and Mechanical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Multi-cantilever Prestressed Composite Beams withCorrugated Steel Webs)”中国公路学报(China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8,21(4), pp67-73.
17. 邵旭东、占雪芳、金晓勤、陈志新“带地梁的新型无缝桥梁温度效应研究(Temperature Effectof Innovative Semi-Integral Abutment Jointless Bridge with Ground Beam)”中国公路学报(China Journal of Highwayand Transport).2010,23(1), pp43-48.
18.蔡松柏、程翔云、邵旭东.“П形梁剪力滞效应的解析解(An Analytical Solutionfor Shear Log Effects of Flat-Arch-Shaped Beam Bridge)”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Vol.20,No.5, 2003,pp.82-86.
19.彭建新、邵旭东、程翔云、黄政宇.“钢管混凝土拱肋徐变研究(Creep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rib)”工程力学(EngineeringMechanics),Vol.24,No.6, 2007, pp.79-85.
20.邵旭东、昌颖、张阳、王浩磊“多排预应力波形钢腹板组合挑梁承载能力试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on load capacity of prestressed multi-cantilevercomposite beam with corrugated steel web”工程力学(EngineeringMechanics),Vol.25,No.7, 2008, pp.110-117.
21.邵旭东、彭建新、晏班夫“基于结构可靠度的劣化桥梁维护方案成本优化研究(Structural Reliability-based Life-cycle Cost Optimization ofMaintenance Interventions for Deteriorating Bridges ”工程力学(EngineeringMechanics),Vol.25,No.9, 2008, pp.149-155.
22.邵旭东、李显潮、周亚栋“二次预应力组合结构在高速铁路桥梁上的应用研究(Application of TwicePrestressed Composite Structure to High Speed Railway Bridges)”,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and Engineering)2006,3(6),pp1-6.
23.邵旭东、周里鸣、李立峰.“薄壁空心板纵向裂缝的畸变分析与试验研究(Experimental Test and Distortion Analysisfor Longitudinal Cracks of Thin-walled Hollow Slab)”,公路(Highway), 2007年第3期,pp59-64.
24.李立峰、邵旭东.“斜拉桥小尺寸预应力索塔的布束设计及试验研究(Desig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Arrangement of PrestressedConcrete Pylon with small scale for Cable-Stayed Bridge”, 公路(Highway), Oct.2000, pp. 1-3
25.李立峰、邵旭东、赵 华、彭旺虎.“长沙湘江南大桥V形腿设计与分析(Analysisand Design of Support with V-shaped for South Bridge over Xiangjiang River)”, 公路(Highway), Nov.2002, pp. 32-35
26.邵旭东、刘海波、李立峰.“二次预应力技术应用于桥梁结构的探索研究(Approach of Twice PrestressedTechnique Applied in Bridge Engineering”, 公路(Highway),March 2003, pp. 89-92
27.孙晓珍 邵旭东 晏班夫.“海洋环境下基于可靠度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Reliability-baseddurability assess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n marine environment)”,公路(Highway), 2007年第3期,pp141-146
28.邵旭东、张欣、李立峰.“开口加劲板稳定极限承载力分析”,公路(Highway), 2005年第7期,pp1-4.
29.邵旭东、陈爱军、李立峰.“长沙市洪山大桥的创新设计”,中外公路,2005年25卷第2期.Pp68-71.
30.邵旭东、昌颖、张阳.“预应力波形钢腹板组合挑梁结构的探索性研究”,中外公路,2005年25卷第2期.pp68-71.
31.邵旭东、张中.“王村特大桥单肋拱合龙吊装设计(Erection Design of Connecting Single-ribbed Arch for Long Span WangcunBridge”中外公路(Journalof China and Foreign Highway)Vol.24,No.153 June2004,pp.11-13
32.邵旭东、李立峰、彭旺虎、陈爱军.“竖琴式斜拉桥——长沙洪山大桥的设计与施工”,桥梁,2005年4期.
33. 邵旭东、李立峰、成尚锋,胡建华.“钢管混凝土拱肋徐变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学报(增刊),32(6),pp113-118.
34.金晓勤,邵旭东,陈华辉,林辉. 整体式无缝桥梁新技术的初步试验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33(4):1-5
35.邵旭东.“长沙湘江南大桥桥型方案论证(Scheme Demonstration ofBridge Type of South Bridge over Xiangjiang River” 湖南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Vol.25,No.2, April 1998, pp.83-87
36.邵旭东、李立峰、赵 华.“长沙市洪山桥竖琴式斜拉桥的设计(Design of Harp Style Cable Stayed Hongshan Bridge)”湖南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Vol.28,No.4, Aug. 2001, pp.88-93.
37.陈星烨、邵旭东.“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动线性与非线性响应分析(Long Span Bridge Linear andNonlinear Respond Analysis While Earthquake)”湖南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Vol.29,No.2, April2002, pp.100-105
38.彭建新、邵旭东、晏班夫.“使用概率模型的桥梁维护成本计算方法研究(Calculation method for bridgemaintenance cost using on probability model)”湖南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University), Vol.36,No.4, April 2009, pp.13-18
39.周亚栋、邵旭东、刘海波.“预应力混凝土低高度梁桥结构形式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f theStructural Type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Low-height Beam Bridge)”湖南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University), Vol.37,No.8, Aug 2010, pp.6-11
40.周亚栋、邵旭东、聂美春.“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设计与应力分析(Design and Stress Analysisof a New Type Prestress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工业建筑(Industrial Construction), Vol.40,No.8, Aug 2010,pp.64-68
41.邵旭东、肜辉、张阳、曾田胜.“低回缩预应力锚具锚下混凝土应力的试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crete Stress under Low RetractingPre-stress Stranded Anchorage )”湖南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Vol.37,No.2, Feb. 2010,pp.01-05
42.周亚栋、邵旭东、聂美春、杨建军.“2次预应力简支组合梁受力性能与技术经济分析(Mechanical Behavior and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Twice-prestressed Simply Supported Composite Beam)”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ur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l.31,No.6, Dec. 2009,pp.07-14
43.邵旭东、刘俊珂.“计入加劲肋的圆孔蜂窝组合梁强度简化计算(Reduced Computation ofthe Strength of Circular Hole Castellated Composite Beams with Stiffened Webs)”湖南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Vol.36,No.9, Sep. 2009,pp.07-11
44.彭旺虎、邵旭东.“无背索斜拉桥稳定分析的能量法(Energy Method for Stability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 without Backstays)”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26,No.2, Feb.2009, pp.158-162
45.邵旭东.“新型空间壳体结构天桥的分析与设计(Analysis and Design of a3D Shell-Structure Footbridge)”中南公路工程(Central South Highway Engineering),Vol.22,No.1, March 1997, pp.26-28
46.经柏林、邵旭东、鲍卫刚.“变截面长悬臂宽箱梁桥翼缘有效宽度研究(Study on Effective Width of Flange for Wide Box-Section Beam Bridge )”中南公路工程(Central South Highway Engineering),Vol23,No.4, Dec. 1998, pp.24-27
47.李立峰、邵旭东. “中承式拱桥轴线偏离后拱圈内力调整措施和计算(Calculation and Adjustment ofInternal Forces in Arch Ring of Half-through Arch Bridge with deflected axialline” 中南公路工程(Central South Highway Engineering),Vol26,No.1, Jan. 2001, pp.40-42
48.李立峰、邵旭东、程翔云.“砼箱形梁桥的温度梯度研究(Studies of the Thermal Gradientin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中南公路工程(Central South Highway Engineering),Vol.26,No.4, Dec.2001, pp.38-40
49.邵旭东、易笃韬、李立峰、许春绵.“软土地基桥台受力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of Abutment in Soft Clay”中南公路工程(CentralSouth Highway Engineering),Vol.29,No.2, June 2004, pp.37-40+44
50.邓继华、邵旭东、张鹏.“无横撑下承式系杆拱侧倾稳定实用计算方法(Appli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LateralStability of Non-range-spacer Through Bowstring Arch)”中南公路工程(CentralSouth Highway Engineering),Vol.29,No.2, June 2004, pp.48-50
51.邵旭东、张欣、李立峰.“斜拉索索状态的精确计算(Accurate calculation of cable state ofcable-stayed bridge)中南公路工程(Central South Highway Engineering),Vol.30,No.1, 2005, pp.33-35, 43
52.金晓勤、邵旭东.“整体式无缝桥梁的研究与应用(Study and Practice on IntegralAbutment Bridge)”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Journal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Vol.21,No.3,Sep.2002, pp.7-10
53.罗广发、李立峰、陈昌富、邵旭东.“软土地基桥台的病害及受力分析(Analysis of deficiency forAbutment located on soft-ground”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Journal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Vol.22,No.2,June 2003, pp.72-75
54.邵旭东、李立峰、鲍卫刚.“混凝土箱形梁横向温度应力计算分析(Calculation and Analysisof Transverse Temperature Stress for Concrete Box Girder)”重庆交通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University),Vol.19,No.4,Dec. 2000, pp.5-10
55.邵旭东、成尚峰、李立峰.“钢筋混凝土拱肋节段模型试验(Model Test of Concrete-FilledSteel Tube Arch Rib Segment)” 长安大学学报,Vol.23,No.4, July 2003, pp.34-37
56.孟 杰、赵明华、邵旭东.“砂桩复合地基防止桥头跳车的研究(Study on Sand Pile compositionGround to prevent jumping at BridgeApproach”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Vol.21,No.2, April 2001,pp.41-43
57.邵旭东、邓军、李立峰、马竞.“二次预应力超薄梁徐变效应试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Creep Effects of the Double PrestressedLow Height Beam)公路交通科技(Journalof Highway CommunicationTechnology),22(4),2005,pp53-56.
58.张阳、邵旭东.“带波形钢腹板挑梁的钢-混凝土组合脊骨梁设计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 for Steel-concreteComposite Spine Girder Possessing Cantilevered Beams with Corrugated Steel Webs)公路交通科技(Journalof Highway and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5(9),2008,pp85-92.
59.张阳、邵旭东、李立峰.“混凝土箱肋拱桥加固改造方法探讨(Discussion ofStrengthening of Concrete Box Rib Arch Bridge)公路交通科技(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6(3),2009,pp68-73.
60.彭旺虎、邵旭东、胡建华.“大跨悬索桥桁架加劲梁的选型和设计(Type Selectionand Design of Stiffening Trusses for Long-span Suspension Bridge)公路交通科技(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6(3),2009,pp80-86.
61.邵旭东、李斌、曾田胜、张阳、张贵明.“低回缩预应力钢绞线锚具应用于腹板竖向预应力的应力场的计算与实测(Calculationand measure of web vertical stress field using low retracting prestressedanchorage)公路交通科技(Journalof Highway CommunicationTechnology),26(9),2009,pp91-96.
62.邵旭东、蔡松柏、沈蒲生、张阳.“NFEM中荷载增量法和位移增量法的统一迭代格式(AnUnified Iteration Scheme for Load/Displacement Incremental Method of NonlinearFEM)”工程与科学中的计算力学(Computational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andScience),2003,pp.244-247.
63.刘光栋、邵旭东.“竖琴式斜拉桥的设计构思与关键技术研究(KeyTechnique of Harp Style Cable Stayed Bridge)”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national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2, pp.21-27.
64.邵旭东/金晓勤.“整体式(半整体式)无缝桥梁的研究与实践(Approachand Practice in Jointless Integral and Half-integral Abutment”洞庭湖大桥学术论文集(Proceedingsof Dongting BridgeSymposium),2001,pp.74-80.
65.赵 华、邵旭东.“钢筋混凝土拱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Analysis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forReinforcement Concrete Arch”洞庭湖大桥学术论文集(Proceedingsof Dongting BridgeSymposium),2001,pp.174-183.
66.邵旭东、陈忠平、李立峰.“钢-混叠合脊骨梁承受压弯荷载时的局部稳定性分析与试验(Analysisand Experiment of LocalStability for Composite Steel-concrete GirderCarrying Compressive-flexural Loads) ”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2001, pp.609-612.
67.邵旭东、李立峰、赵华、彭旺虎、郭棋武.“长沙洪山大桥(无背索斜塔斜拉桥)设计”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2000, pp.129-133.
68.赵艳、邵旭东.“长沙洪山桥行车道板-大悬臂钢混叠合梁的内力计算分析”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2000, pp.177-181.
69.邵旭东,李立峰,彭旺虎,“广东省连州市城北大桥的加固”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1999, pp. 827-832.
70.邵旭东.“长沙湘江南大桥技术经济分析”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1997, pp.38-41.
71.张立乾、邵旭东.“大跨桥梁混凝土梁桥的后期徐变问题研究”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of Annual Conference of 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1997,pp.321-325.
72.邵旭东、李立峰、程翔云、胡建华.“岳阳洞庭湖大桥预应力索塔分析”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1997, pp.326-330.
73.李立新、李立峰、邵旭东.“衡阳湘江三桥预应力空心索塔的分析研究”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1997, pp.331-336.
74.经柏林、鲍卫刚、郑绍硅、邵旭东、程翔云.“变截面长悬臂宽箱梁翼缘有效分布宽度分析”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1997, pp.340-346.
75.李立峰、邵旭东.“大跨桥梁几何非线性试验与分析”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1995, pp.413-417.
76.邵旭东、程翔云、黎莉.“柳州市文惠桥—钢管混凝土中承式拱桥挠度的检测与分析”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Annual Conference of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1995, pp.422-425.
77.金晓勤、邵旭东.“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桥梁结构的复习要点”,工程建设标准化 2002年2月No.1,pp43-47
78. 孟 杰、赵 华、朱 平、邵旭东.“桂林解放大桥的施工监测”全国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roceedingsof Annual Conference of Bridge and Structure Institute of China),2001,pp 250-255.
79.邵旭东、彭建新.“基于寿命周期成本(LCC)的桥梁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80.Ji-Hua Deng, Xu-Dong Shao, Song-BaiCai.“Co-roatational procedure fo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riangularplane element of large displacement”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fetime Engineering of CivilInfrastructure.2009.10, 857-862
81.Xue-FangZhan, Xu-Dong Shao, Xiao-Qin Jin. “The settlementanalysis of approach slab of innoviative jointless bridge under traffic loadand temperature”.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Lifetime Engineering of Civil Infrastructure,2009.10, 844-851
82.Ya-dongZhou, Xu-Dong Shao, Jian-Jun Yang, Jian-Xin Peng. “State-of-practiceon twice prestress technology”.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fetime Engineering of Civil Infrastructure,2009.10, 837-843
Yun-Yao Hu, Xu-Dong Shao, Jian-Hui Luo. “Stress on the contact surface caused by creep effectof twice-prestressed”.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fetimeEngineering of Civil Infrastructure, 2009.10, 818-825
桥梁下部结构设计论述?
铁路供电
铁路供电系统分为2部分:①为提供铁路行车?提供?电源的牵引供电系统;②承担牵引供电以外所有铁路负荷的供电任务(本文简称铁路供电系统),包括信号系统、生产、车站、供水系统以及生活等铁路用电负荷,其供电可靠性不仅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还关系到很多铁路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本文结合兰州铁路局嘉峪关水电段配电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讨论了铁路供电系统对配电自动化功能要求,并提出实际应用方案。?
1 铁路供电系统的特点?
铁路供电系统由于应用的特殊性,在系统构成和功能上都有一些有别于电力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电压等级低,变(配)电所结构单一。从电力系统的角度看,铁路负荷属于终端负荷,直接面对最终用户,所以铁路供电系统中绝大多数为10?kV配电所和35?kV变电所,这取决于地方供电系统电源的情况和铁路就地负荷的要求,只有在极个别的地方,存在有110?kV的变电所,但数量很少。
由于功能要求、应用范围基本相同,所以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变(配)电所构成基本相同,功配置也变化不大。根据铁路变(配)电所结构与功能标准化的特点,在进行铁路供电系统配网自动化设计时,可以将变(配)电所的功能作为一个标准实现方式统一考虑。?
(2) 系统接线形式简单。铁路供电系统的接线就像铁路一样,是一个沿铁路敷设的单一辐射网,各变(配)电所沿线基本均匀分布,并且互相连接,构成手拉手供电方式。连接线有二 种:一种是自闭线,还有一种是贯通线,实际系统中,可能二种连接线都有,也可能只有二者之一。连接线除了实现相邻所之间的电气连接外,还为铁路供电最重要的负荷(自动闭塞信号)提供电源,其接线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铁路供电系统图?
(3) 供电可靠性要求高。铁路供电系统虽然电压等级低,接线方式简单,但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却很高,从理论而言,其负荷(自动闭塞信号)的供电中断时间不能超过150?ms,否则,将会导致所有供电区间的自动闭塞信号灯变为红灯,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输。?
由于上述供电的重要性,在应用配电自动化技术之前,铁路供电系统已经采取了多种方法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通过采用双电源供电和安装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来保证电源的供电可靠性。相邻配电所之间的连接线尽可能实现自闭线和贯通线二种连接方式,从一次设备的角度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在相邻配电所的贯通线路保护装置与自闭线路保护装置增加失压自投保护功能,在连接线因为主供所不能供电而失电时,自动投入相临备用所线路开关,迅速恢复供电。?
虽然铁路供电系统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但是由于这些措施都是局限于配电所范围内的,所以对于其最重要的贯通线或自闭线出现永久性故障时没有任何隔离、定位和恢复措施,必然导致贯通线或自闭线失电,影响系统可靠性。同时,铁路供电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其远离城市,检修费时费力,没有准确的故障定位也给检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配电自动化技术为上述问题带来了根本的解决方案。
2 配电自动化的实现方式?
2.1 分布控制方式?
分布控制方式是指配电自动化终端(FTU)具有自动故障判断与隔离能力,通过互相之间的配合,也具备了网络重构能力,整个过程不需要主站的参与。主要有电压时间型和电流计数型,都是由FTU结合开关构成具有重合功能的分段器。
由于原理上的限制,此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陷:?
(1) 故障处理与供电恢复速度慢,对系统和用户冲击大。 ?
(2) 需要改变变电站出线保护定值和重合闸动作方式。?
(3) 分段越多,相互之间配合越困难,动作缺乏选择性。?
所以,在铁路供电系统这种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供电方式下不宜选择这种方式。?
2.2 集中控制方式?
集中控制方式下,由现场FTU将采集到的故障信息上送主站,由主站的应用模块经计算后,得出故障隔离与恢复方案,再下达给FTU执行。一般分为3个层次:① 配电终端层完成故障的检测和信息上送;② 配电子站完成本区域的故障处理和控制;③ 主站完成全网的管理与优化。?
这种方式对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速率要求较高,因为在其故障处理过程中需要高速传递故障信息和控制指令。集中控制方式是以功能强大的主站系统为中心建立和实施的,专用的高级应用模块可以处理应对复杂的网络结构和故障情况(如多重故障)。铁路供电系统是以水电段为基础单位运行的,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也应以水电段为单位建立和实施。由于铁路供电系统结构固定,模式统一,运行管理完全由水电段调度室完成,所以从功能完成和节约投资方面考虑,可以建立简化的集中控制式配电自动化系统,在简化系统中,省略配电子站功能,由主站直接完成全网的配电自动化应用功能。?
3 嘉峪关水电段配电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构成
嘉峪关水电段配电调度自动化系统作为兰州铁路局试点项目,完成了由嘉峪关调度配电主站,清水、酒泉二个35kV变电所和红山堡、上河清两个智能一体化负荷开关构成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3.1 系统设计与构成?
调度配电主站硬件系统由服务器/调度员工作站、前置机、通讯柜组成,考虑初期系统规模,服务器和调度员工作站共用一台机器,但设置为双机冗余系统,2台机器运行于热备用方式。软件为CSDA2000配电自动化系统,为开放的可扩充跨操作系统的系统平台,集成了传统SCADA系统的全部功能,同时将SCADA/DMS/GIS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实时数据库平台,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并且贯彻系统结构分层、功能分层的思想。配电自动化的FA功能由CSDA2000系统中的配网高级应用软件(PAS)模块完成,PAS由若干模块化应用软件构成,分别完成网络的运行控制、安全性分析和经济性分析三大块功能。根据铁路供电系统的特点,在本次工程中对PAS的功能做了适当的简化,实际应用了网络拓扑、故障分析、故障检测、隔离与恢复等功能模块。?
清水变电所在此次工程中进行了综合自动化改造,酒泉变电所安装了集中式RTU,根据整个系统的配电功能要求,RTU的基础单元由配电测控终端CSF102构成,同时所有保护信息通过远动系统上送主站。?
智能化一体开关由开关本体和智能控制器CSF100构成,智能控制器作为核心,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实现传统“三遥”、配电网故障信息采集处理、通信、开关在线监测等功能。作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设备,智能化一体开关能够迅速准确的监测故障信息并上报主站,并接受主站命令,执行开关分、合操作,隔离故障和恢复供电。?
3.2 通信系统设计?
铁路供电系统本身没有任何通信设施,必须使用铁路系统的公共通信系统来传输数据,由于此通信网络服务于铁路的所用部门,所以受现场环境制约比较大,有时可能通信条件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况,这时就必须采取灵活的措施。?
在本工程中,智能化一体开关的数据必须通过酒泉变电所上送主站,由于其他设备的原因,主站与酒泉变电配电所的通信协议只能采用部颁CDT规约。为了解决数据共同传送和规约转换问题,在酒泉变电所中设置了功能强大的通信处理机CSE200,实现了上行数据的汇总、下行数据的分流、以及IEC870-5-101到CDT规约的双向转换。
这只是在铁路局部供电系统中遇到的部分通信问题,由于铁路供电系统自动化技术远落后于电力系统,所以通信系统中关于供电系统自动化部分的建设也不够完善,在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完善的前提下,应用于铁路供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需要具备完善的通信系统设计和灵活的配置才能较好的满足铁路供电系统的应用。?3.3 故障试验?
为了验证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本次工程进行了完整的故障试验,试验方案如图2所示。试验结果显示:当系统发生故障后,贯通线路保护速断动作,重合失败,保护信息上报主站,启动故障处理模块(SRS),主站立即召唤FTU故障信息,根据故障信息判断故障发生于F2与F3之间,立即进行故障处理,跳F2、F3,合C1、C4,准确完成故障处理。整个过程在3?min内完 成,与过去数小时恢复供电相比,意义不言而喻。
图2 故障隔离恢复试验?
4 结束语?
铁路供电系统可以看作是电力供电系统的一种简化形式,除个别特殊的保护功能外,其他要求完全一致,所以电力系统中的成熟、先进技术完全能够在铁路供电系统中应用。当前铁路供电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电力系统,采取电力系统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加快铁路供电系统的自动化改造,不仅能够大大改进铁路供电系统自身的运行和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对整个铁路系统的运行大有益处。
铁路 电力 远动终端 干扰
[论文摘要]研究分析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干扰对电力远动系统的影响,从设计的角度对铁路电力远动监控系统进行抗干扰分析研究。
抗干扰设计是电力远动监控系统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制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可靠性问题,在强电场干扰下,很容易出现差错,使整个电力远动监控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出错误(误跳闸事故等),无法向站场和区间供电,影响铁路行车安全。
一、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一)传导瞬变和高频干扰
1.由于雷击、断路器操作和短路故障等引起的浪涌和高频瞬变电压或电流通过变(配)电所二次侧进入远动终端设备,对设备正常运行产生干扰,严重还可损坏电路。2.由电磁继电器的通断引起的瞬变干扰,电压幅值高,时间短、重复率高,相当于一连串脉冲群。3.铁路电力供电中,特别是现代高速铁路对电力要求都比较高,一般都是几路电源供电,母线投切转换比较频繁,振荡波出现的次数较多。
(二)场的干扰
1.正常情况下的稳态磁场和短路事故时的暂态磁场两种,特别是短路事故时的磁场对显示器等影响比较大。2.由于断路器的操作或短路事故、雷击等引起的脉冲磁场。3.变电所中的隔离开关和高压柜手车在操作时产生的阻尼振荡瞬变过程,也产生一定的磁场。4.无线通信、对讲机等辐射电磁场对远动终端会产生一定的干扰,铁路中继站通常会和通信站在一处,通信发射塔对中继站电力远动终端设备的干扰比较大。
(三)对通信线路的干扰
1.铁路变电所远动终端的数据由串口通信经双绞线进入车站通信站,再经过转换成光信号沿铁通专用通信光缆送至电力远动调度中心,遥信和遥控数据在变电所到通信站的过程走的是电信号,由于变电所高低压进出线缆很多,远动终端受的干扰比较大。2.中继站一般距铁路都比较近,列车通过时的振动对远动终端设备有一定的干扰。
(四)继电器本身原因
继电器本身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一次性未合到位而产生干扰的振动信号,或负荷开关、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二次侧产生振动信号。
二、干扰对电力远动系统的影响
无论交流电源供电还是直流供电,电源与干扰源之间耦合通道都相对较多,很容易影响到远动终端设备,包括要害的CPU;模拟量输入受干扰,可能会造成采样数据的错误,影响精度和计量的准确性,还可能会引起微机保护误动、损坏远动终端设备和微机保护部分元器件;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受干扰,可能会导致微机和远动终端判断错误,远动调试终端数据错误远动终端CPU受干扰会导致CPU工作不正常,无法正常工作,还可能会导致远动终端程序受到破坏。
三、抗干扰设计分析
(一)屏蔽措施
1.高压设备与远动终端输入、输出采用有铠装(屏蔽层)的电缆,电缆钢铠两端接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耦合感应电压。2.在选择变电所和中继站电力设备时尽量选设有专门屏蔽层的互感器,也有利于防止高频干扰进入远动终端设备内部。3.在远动终端设备的输入端子上对地接一耐高压的小电容,可以有效抑制外部高频干扰。
二)系统接地设计
1.一次系统接地主要是为了防雷、中性点接地、保护设备,合适的接地系统可以有效的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对于断路器柜接地处要增加接地扁铁和接地极的数量,设备接地处增加增加接地网络互接线,降低接地网中瞬变电位差,提高对二次设备的电磁兼容,减少对远动终端的干扰。2. 二次系统接地分为安全接地和工作接地,安全接地主要是为了避免工作人员因设备绝缘损坏或绝缘降低时,遭受触电危险和保证设备安全,将设备外壳接地,接地线采用多股铜软线,导电性好、接地牢固可靠,安全接地网可以和一次设备的接地网相连;工作接地是为了给电子设备、微机控制系统和保护装置一个电位基准,保证其可靠运行,防止地环流干扰。3.由于高低压柜本身都是多都是采用镀锌薄钢板材料,本身也有屏蔽作用,将高低高柜都可靠接地。4.远动终端微机电源地和数字地不与机壳外壳相连,这样可以减小电源线同机壳之间的分布电容,提高抗共模干扰的能力,可明显提高电力远动监控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采取良好的隔离措施
1.为避免远动终端自身电源干扰采取隔离变压器,电源高频噪声主要是通过变压器初、次级寄生电容耦合,隔离变压器初级和次级之间由屏蔽层隔离,分布电容小,可提高抗共模干扰的能力。2.电力远动监控系统开关量的输入主要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的辅助触点和电力调压器分接头位置等,开关量的输出主要是对断路器、负荷开关和电力调压器分接头的控制。3.信号电缆尽量避开电力电缆,在印刷远动终端的电路板布线时注意避免互感。4.采用光电耦合隔离,光电耦合器的输入阻抗很小,而干扰源内阻大,且输入/输出回路之间分布电容极小,绝缘电阻很大,因此回路一侧的干扰很难通过光耦送到另一侧去,能有效地防止干扰从过程通道进入主CPU。
(四)滤波器的设计
1.采用低通滤波去高次谐波。2.采用双端对称输入来抑制共模干扰,软件采用离散的采集方式,并选用相应的数字滤波技术。
(五)分散独立功能块供电,每个功能块均设单独的电压过载保护,不会因某块稳压电源故障而使整个系统破坏,也减少了公共阻抗的相互耦合及公共电源的耦合,大大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六)数据采集抗干扰设计
1.在信息量采集时,取消专门的变送器屏柜,将变送器部分封装在RTU内,减少中间环节,这样可以减少变送器部分输出的弱电流电路的长度。2.遥信由于合闸一次不到位或由于二次侧振动而产生的误遥信干扰信号,并且还会产生尖脉冲信号,也可能对遥信回路产生干扰误遥信号。
(七)过程通道抗干扰设计
(八)印刷电路板设计。在印刷电路板设计中尽量将数字电路地和模拟地电路地分开;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μF的电解电容。
(九)控制状态位的干扰设计
(十)程序运行失常的抗干扰设计
(十一)单片机软件的抗干扰设计
(十二)对于终端至通信站的数字通信电缆加穿钢管,特别是穿越其他电力电缆时,避免和其他电力电缆等同沟敷设并保持一定的交叉距离。
(十三)对于特殊的变(配)电所或区间信号站的环境
(十四)提高远动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在电力调度中心和远动终端之间建立出错重发技术直到住处确认信息为止。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桥梁下部结构设计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连云港市濒临黄海,表层为0.5~2.5m的粘性土硬壳层,其下为3~13m的淤泥、淤泥质粘土层,下面为粘土、亚粘土层,再下为花岗石片麻岩。其中软土淤泥层呈流塑状态,含水量大,压缩性大,透水性差,力学强度低等特点。软土地基上墩台型式的正确选用非常重要,本文仅针对我市软基经常选用的轻型墩台进行简述:
1、桥梁下部结构型式选用
1.1钢筋混凝土薄壁墩台当填土不高,河床不宽时,为减少桥长、节省造价,不让台前锥坡压缩河床,可采用靠河较近墩台身直立的桩基薄壁墩台,墩台下面设支撑梁,整个桥梁构成框架结构系统,并借助两端台后的被动土压力来保持稳定。
1.2柔性排架式墩台我市有部分多孔小跨径老桥采用此型式,墩台基桩多为预制打入。
1.3埋置式桩柱式桥台该型式桥台设于岸上台身埋入锥形护坡中,有单排桩柱式与双排桩框架式两种。采用该型式桥台,为保证路基稳定性,不能过多地压缩桥长,不少工程对此有深刻的教训。
1.4柱式桥墩该型式桥墩适应性广、施工方便,为软基中最好的选择型式。
分为①带盖梁单排桩柱式桥墩,一般用于简支梁桥;
②不带盖梁独柱式桥墩或排柱式桥墩,用于连续现浇箱梁。
1.5选用墩台应注意以下两点
1.5.1为减少软基位移对结构的影响,尽可能减少超静定个数,适当加大桩距,减少桩根数。以上处理还降低工程造价。
1.5.2当桩底接近基岩表面时,承载力接近设计要求,就没有必要再伸入基岩以求更加保险;若承载力不够时,可把桩径加大再算,尽可能用摩擦桩代替嵌岩柱桩。笔者在连云港市翻水河桥设计中就这样处理过,当用1.2m桩径时,桩需嵌入基岩1.5m,改用1.5m桩径时,位于基岩表面即可满足承载要求,却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2、下部结构
内力计算为减少软土地基位移对超静定结构的影响,上部工程多采用标准梁的先简支后连续构造,这样整个工程的计算工作主要集中于下部结构,故下部结构内力计算方法的选用是否正确,考虑因素是否全面,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危,为此作以下几点分析:
2.1盖梁内力计算《墩台设计手册》中算例对墩台内力按下列方式计算:当荷载对称布置时,按杠杆法计算,当荷载偏心布置,按偏心压力法计算,两种布载状况的内力取大值控制设计。这种算法没有真正体会规范用意,仅为两种布载状况下的内力计算,不是各截面最不利状态的内力计算,所算内力存在着不安全因素。正确做法?应该先画出各截面内力影响线,再对应影响线用杠杆法及偏心法进行最不利横向布载,求出各截面内力最大、最小值,然后根据内力包络图进行结构配筋。近几年,有的设计单位作如下简化计算也可行,对多支座的板、箱梁桥的墩台帽计算,按活载直接作用于由墩台简化成的连续梁上进行计算,不考虑活载及二期恒载的横向分布作用。
2.2桥墩内力计算墩桩顶的最大竖向力计算同上;墩桩顶水平力计算,运用柔性墩理论中的集成刚度法,将桥面汽车制动力及梁体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差、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在全联墩台进行分配;最后根据不同组合的墩桩顶水平力、弯距及对应桩顶竖向力进行桩基各截面内力计算。
2.3桥台内力计算除了桥墩内力计算项目外,桥台竖向荷载还要增加土压力、负摩阻力、搭板自重等项;水平荷载要增加土压力,其影响复杂,需注意以下几点:
(1)钢筋混凝土薄壁台土压力计算软土地基上带基桩的薄壁台土压力计算要按深层考虑。
(2)埋置式桥台土压力计算土压力一般是以填土前原地面或冲刷线起算的,对较差土质,需根据实际土质验算,确定是否考虑地面以下台后深层土对桩水平压力的影响。
台后一定要选用透水、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否则,渗水后摩擦角及粘结力下降,自重增加,台实际受土压力远大于设计值,使桥台失稳。
(3)地震土压力计算地震土压力随着桥梁等级的提高而加大;计算时不考虑活载作用;连云港市地震烈度为7,地震组合力对桥台影响不如对桥墩的影响大。
(4)搭板对土压力影响设搭板桥台还应考虑搭板作用后活载土压力改变对桥台有利的影响。
(5)桥头路基沉降、滑动验算
第一,路基沉降过大:桥头跳车,台背和梁端过早损坏;加大竖向土压力及负摩阻力,桥台盖梁开裂及桩基不均匀下沉;路面开裂及路基渗水促使路基失稳。
第二,路基滑动:导致桥台严重破坏,此时桥台所承受水平土压力已远大于正常计算,对于桥头路基加宽、加高或处于改河、填沟段或路基外不远有沟、河的,更要注意深层滑动验算。上述两项如不满足要求,须采用切实可靠措施进行处理,尤以粉喷桩处理桥头软基效果为佳。
3、下部结构配筋
下部结构配筋首先涉及配筋方法的选用问题,故在该项中对配筋方法、盖梁配筋、桩筋及桩长设计、桥台配筋等注意事项分别进行讨论:
3.1极限法及容许应力法应用分析由于现行桥规将钢筋混凝土桥原容许应力法的弹性状态设计改按承载极限状态设计,大家对容许应力法有淡漠趋势。事实上,极限法是在等截面简支梁试验基础上获得的,其适用范围有限,有些方面还必须用容许应力法,设计者需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3.2盖梁配筋注意事项
(1)等截面连续梁可以用极限法,但不能完全套用,负弯矩处需留有富余。
(2)变截面连续盖梁只能使用容许应力法。
(3)盖梁的抗弯配筋,两种方法均不控制设计,主要由裂缝宽度控制。
(4)抗剪设计,两种方法都对混凝土与箍筋承担剪力比例作了明确规定。这样梁体往往需要设置大量斜剪力筋?给梁内布筋带来困难,配筋时可以通过多设箍筋,让混凝土与箍筋承担更多的比例,使配筋自由度大一点。
(5)盖梁配筋要注意“强剪弱弯”,大部分梁体破坏是由剪力不足造成的,对抗弯筋满足要求即可,而抗剪筋一般留有富余。
(6)施工阶段应力计算多用容许应力法。
3.3桩筋及桩长设计注意事项
(1)桩筋设计目前均采用极限法进行桩体抗弯筋设计,这在规范中已有详细公式。对桩体抗裂还没有明确要求,目前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研讨。
对于基桩各截面的配筋,从理论上讲,应根据桩内弯矩包络图进行计算布置。通常是根据最大弯矩处进行配筋,从桩顶一直伸到最大弯矩一半处下一定锚固长位置,减少一半配筋再一直伸至弯矩为零下一定锚固长位置,再下为素混凝土段,对于软基,桩主筋最好穿过软土层。连云港市桥梁工程,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采用的即为这种方式,而交通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将基桩主筋一半部分一直伸到桩底。具体哪种配筋更合理,对于摩擦灌注桩,无论从桩体受力来看,还是从节省工程费用及降低施工难度来看,笔者认为前一种更合理:
①节省大量钢筋;
②钢筋笼少,受桩长的变更而变更;
③减少底部断桩处理的难度,减少扁担桩发生机率。浇桩时,开始几米发生卡管等事故机率高,而采用第一种方式配筋,底部断桩后,钢筋笼拔出后,可原孔再钻,新沂河特大桥由省院设计,施工中就有4根素混凝土段断桩是通过重新扫孔浇筑成功的,而新沂河桥以北路段由部勘察一院设计,有两根桩出现类似情况,因钢筋笼一通到底,只能采用扁担桩处理。
(2)桩长设计桩长计算不同于桩基配筋,仍采用容许应力法,最大竖向力应按容许应力法要求计算,不需考虑极限荷载组合系数。
3.4桥台配筋注意事项在连云港市老桥桥台破坏最多,主要表现在桩基、台身、台帽、背墙、耳墙等开裂,尤以根部裂缝为多,以该市魏跳桥最为典型,该桥布设三孔(20m+30m+20m),处于软土地质中,西幅采用框架式桥台,东幅采用带基桩U型台,桥头填土5m高,又处于改河、临河段,当时限于经费,存在压缩桥孔现象,桥台前移使墩、台缝全部顶死,背墙、耳墙、台帽、台身出现较大裂缝,桥头路基出现很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及滑动裂缝,后对该桥整治加固。以往桥台破坏多归结为超载,事实上也与设计时忽略某些因素有关:
(1)要求盖梁完工后与混凝土底模分开,以免增加自重。
(2)台后顺桥向水平土压力对盖梁的水平弯矩是造成盖梁跨中附近侧面竖向裂缝的主要原因,而侧水平土压力易造成耳墙根部弯裂。
(3)桥台前移使有缝桥变成无缝桥,大梁就会对桥台背墙产生巨大推力去平衡台后的土压力,两个力作用的结果导致:
①背墙从根部剪裂;②盖梁挑出部分从支撑根部斜下弯裂;③台身与盖梁、桩基与台身连接处弯裂。
(4)桥台在土压力、恒载、活载、梁反推力作用下将有很大的扭矩,使盖梁发生扭剪破坏。
(5)桥头路基下沉致使背墙、梁端受活载冲击力而过早破坏。
因此,设计中应适当加桥台强盖梁抗剪、扭的箍、斜筋,并在盖梁前侧表面布置部分抗平弯钢筋;加大背墙、耳墙尺寸及配筋;加大台身尺寸及配筋;加大桩基根部配筋。
4、施工中下部结构技术问题的处理
施工和设计是相互关联的,"怎么设计,就怎么施工“,反过来对设计者而言,应该”怎么施工,就怎么设计“,设计者应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实施性,对其提供的施工方案安全性应进行验算,有些施工方案的工艺、工序在设计文件中必须明确,否则对质量、安全有不良影响。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也要通过设计来解决,以下针对施工中常遇到的几个大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设计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预防措施。
4.1桩长变更地质钻探资料仅反映局部地质情况,加之钻探描述与实际桩孔地质有所出入。因此,桩底碰到岩面难以钻进,地质较好时,应允许对桩长进行变更,但必须要求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根据岩层实际强度,设计者既不能轻易变更桩长,又要避免过于保守,在满足承载力情况下进行桩长调整。
4.2沉淀层厚度指标选用分析
①不要对沉淀层要求的太小,施工中难以控制。
②清底系数mo值对桩长影响较大,以0.3d~0.4d为宜,个别桩底沉淀层厚度超标的,浇筑前可用反循环清孔法进行清孔。
4.3断桩处理桩底设素混凝土段对底层断桩处理有很大帮助,对于上层断桩,可用挖孔接桩法处理,对于中层断桩,有的桩不允许浇筑失败,应重点控制。
4.4横系梁、承台功用讨论横系梁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联结墩柱时调偏,同时增大桩的横向整体性,桥墩不高时,可以取消;较高时,也可将系梁提到施工水位以上,减少围堰费用和困难。承台的主要作用是联结群桩,有些群桩承台结构可考虑用大直径的独桩结构代替,以降低工程造价。
连云港市人民桥,斜系梁设于河床下,施工难度大,提高又严重阻水,取消;大浦河桥、翻水河桥考虑系梁施工困难,不设,仅稍加大桩径;盐河大桥及新沭河特大桥均将系梁提高到水面以上实施;宁连路上盐河大桥将原框架式桥台简化为无横系梁、无台身的短凳框架式桥台,因减少了土压力作用面,桥台更安全可靠。
5、前期科学规划、合理方案对建桥的影响
桥梁前期方案设计,对节省工程费用,保证工程质量很重要。德国工程建设资金充足,方案却往往要做好几年,反复比较以求最佳,而实施时间很短,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主管部门应给设计单位一个合理的设计周期。但很多时候,大家赶急,前期工作不细,方案没有深度,等施工图搞好了,再重新完善方案,结果整个设计又从头开始,设计效率较低;若方案做得全面细致,科学合理,可以影响主管部门采纳而较少变动。
5.1做好总体规划,初步正确框定下部结构的位置及型式我所在1998年海连西路蔷薇河大桥设计中,对老桥调查发现:东桥台因侵入河床太多而失稳变更,中间通航孔因放样偏差使东盖梁变更加宽。因此,在方案中:新建幅增加一孔,以避免桥头路基失稳;通航孔东邻孔作加长处理,使新老幅桥墩一齐,以满足水利及航道要求;墩系梁均设于水面以上,桥台采用无横系梁、无台身、少开挖的短凳框架式桥台,以减少施工难度;桥头用粉喷桩处理软基沉降;并对老桥作相应的改造。由于总体考虑全面,方案各方满意,设计一次成功。
5.2做好桥宽规划,提高下部结构的设计质量及设计单位的设计效率规划部门希望桥宽一步到位,而主管部门因资金所限不能一步实施到位。我所在1999年三八河桥设计中,桥宽规划就处理很好,该桥近期15m宽,远期25m宽,按25m宽一步规划到位,中间15m宽近期实施。在下部结构设计中对25m宽4柱式墩台及15m宽2柱式墩台分别计算,对应截面按大值控制设计,并为后期盖梁连接预留钢筋,近、远期兼顾。
5.3勘测是下部结构设计合理的前提和基础现场地形、地质影响下部结构型式的选择及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对下部工程设计质量至关重要,如果前期调查不细,就会给工程实施造成设计变更、工期延长、费用增加等问题。
我所1996年设计的宁海立交2号桥位于连徐高速路、宁连公路、204国道三条高等级道路交叉位置,设计初期对现场总体测量发现徐连路与宁连路坐标系、高程系误差均较大,一个多月才解决好;设计过程中,对下部结构坐标、高程重点把关,反复校核;开工后,又和施工单位多次复测调整。在工程地质方面,把我所钻探资料、钻桩资料及勘一院对该桥钻探资料反复比较分析,对其土层分布范围及岩性了解较透,与某院设计的宁海1号桥相比,每根桩深入岩石层长度要短5~6m,仅此就节省近百万元费用。
总之,设计者要善于结合工程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坚持在工程设计中推陈出新,以不断提高下部工程的设计质量及其使用效果。
关于“邵旭东的已毕业的研究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枯荷听雨]投稿,不代表自寻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88zixun.com/zixu/27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自寻号的签约作者“枯荷听雨”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邵旭东的已毕业的研究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邵旭东的已毕业的研究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编号...
文章不错《邵旭东的已毕业的研究生》内容很有帮助